◎ 2011-2012学年度沪教版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合欢树》节选语段,回答问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③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④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⑤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合欢树》是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的一篇散文,这位作家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篇或一部)
    2.选文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回顾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伺候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①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②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③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④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⑤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其中
    (1)“史载”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说”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D.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便把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a(伸、挤、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b(钻、长、冒)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c(握、抱、抓)住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勾画了三幅图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揣摩第⑥段中abc三处括号里的词,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词填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这些动词既表现了___________,又表现了石缝间松柏的顽强。
    3.第⑨段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美学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石缝间”对生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论证“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度沪教版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1.“点绛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两句起笔,过去欢乐地在此相逢,而眼下分手又是在这同一个地方;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悲哀。
    B.下片“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承接上片结句的句意,写出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愁思。
    C.“香冻”,香凝也。从“香冻”和“梨花雨”可见此时正值秋天。
    D.这首词虽然短小,但意蕴丰富。尤其是“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处,深远哀婉,十分动人。
    3.“断肠”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借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句默写。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
    (2)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_____。
    (3)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5)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8)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_____?

  • 解释下列加粗字:
    (1)驼种树(  ) (2)尔植(  )
    (3)以为美(  ) (4)以天下之梅(  )
    (5)以其性(  ) (6)名我当(  )
◎ 2011-2012学年度沪教版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
    A、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何陋之有
  •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木之性以离矣      ②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③非有能硕茂之也       ④驼种树
    ⑤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⑥视而暮抚
    ⑦又何以吾生而安吾性耶   ⑧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⑨渔人甚之         ⑩则其天者而其性得矣
    A、①⑥/②⑤/③⑦/④⑨/⑧⑩          
    B、①④/②⑤/③⑨/⑥⑧/⑦⑩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⑨/⑧⑩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⑩
  • 翻译下列句子:
    (1)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登进士第(  )
    (2)操行坚正,于世务(  )
    (3)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
    (4)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人类还是自然,无论是高贵还是平凡……值得我们仰望的对象丰富无比。你在仰望什么呢?
      请以《仰望》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体裁不限,诗歌除外;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