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九 文言文整体阅读(四)(议论性散文等)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定法
    韩非子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注],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饬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商君虽十饬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饬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问者曰:“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对曰:“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也。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剂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本文有删改)
      [注]公孙鞅:商鞅。下文“商君”也是指商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不可也——程:衡量,比较
    B.此臣之所也——师:遵从,学习
    C.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也——称:符合,相当
    D.则屋不成而病不——已:过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术和法是帝王治理国家必用的手段的一组是(     )
    A.①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②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
    B.①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②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C.①君无术,则蔽于上②商君虽十饬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D.①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②臣无法,则乱于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术和法是帝王治国必用的手段,就像食物和衣服是人生活必需的物品一样。如果没有术,那么对国君就会有害;如果没有法,百姓就会作乱。
    B.作者阐述单独运用术治和单独运用法治的不同情形,说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术治和法治必须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C.作者认为申不害的术治中有一条“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是错误的,统治者的术治应该是让官吏们把知道的说出来,这样统治者才能集思广益,作出正确判断。
    D.作者认为商鞅的法治中把打仗与当官挂钩也是错误的,打仗与当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商鞅把它作为法治的主要内容,可见商鞅的法治还是有欠缺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不勤饬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九 文言文整体阅读(四)(议论性散文等)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率性篇第八(节选)
    王充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召公戒成王曰:“今王初服厥命,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生子”谓十五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诗》曰:“彼姝者子,何以与之?”传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也,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人君父,观臣子之性——审:仔细
    B.在化不在性也——竟:居然
    C.皆卿相之用——任:胜任
    D.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也——效:证明
    2.下列句子中,全都可以直接作为“善恶可以转变”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其善者,固自善矣
    ②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③夫人之性犹蓬纱也
    ④尧舜为政,民无狂愚
    ⑤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
    ⑥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与子经过培养、勉励、引导以后,可以将生性中的恶逐渐向善的方面转化,成为和他与生俱来的品性一样的优良品格。
    B.杨子和墨子对行路和染丝哭泣的本意在于都担心离开了正道或本色不能再改变,这显示了对人的德性最初培养的重要性。
    C.王良、造父能够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尧舜、桀纣治下的百姓具有不同品行,都说明了教化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D.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原本是平凡无奇的人,但进入孔子门下学习后,全都有了显著提高,就连最不顺服的子路也能办理政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九 文言文整体阅读(四)(议论性散文等)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说车赠杨诲之
    柳宗元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曰:“然。”
      曰:“是一车之说也,非众车之说也,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祥而旷左,革而长毂以戟,巢焉而以望,安以爱老,辎以蔽内,垂绥而以畋,载十二旒,而以庙以郊以陈于庭,其类众也。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是故任而安之者箱,达而行之者轮,恒中者轴,挶而固者蚤,长而桡,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暑与雨者盖,敬而可伏者轼,服而制者马若牛,然后众车之用具。
      今杨氏,仁义之林也,其产材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果能恢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摄之以刚健若蚤,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高以远乎污若盖,下以成乎礼若轼,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则庶乎车之全也。《诗》之言曰:“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孔氏语日:“左为六官,右为执法。”此其以达于大政也。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遇阳虎必曰诺,而其在夹谷也,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后之学孔子者,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注]①此文为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②祥:丧葬。③巢:代指嘹望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其,存乎材良而器攻——要:需要
    B.果能其量若箱——恢:使……扩大
    C.则乎车之全也——庶:差不多
    D.不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志:立志
    2.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车子得以“载负重物而在世上行走”的条件的一组是(     )
    ①材良而器攻
    ②工之为功也
    ③圆其外而方其中也
    ④达而行之者轮
    ⑤却署与雨者盖
    ⑥服而制者马若牛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车辆须外圆内方才能成为有用的车,外圆是为了滚动,内方是为了载重,没有了内方就失去了车的载重本质,人也必须如此才能成为君子。
    B.车能“任重而行于世”,是由于材料好而且制造得牢固和制造工艺精巧,这暗示了杨诲之虽然材质良好,但仍然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C.文章对于孔子有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一方面肯定了他在大政方面的准确认识,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他唯唯诺诺,面对齐侯的无端叱骂,内心竟没有震动。
    D.作者以车作比喻,是劝告对方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要在具体方法上注意策略,随时灵活变通,这是柳宗元经受政治挫折后对自身行事的经验总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暑与雨者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守望社题词
    [明]陈宏绪
      予读东鲁王祯书,载所为河北锄社,心好之。其社以十家为率,先合治一家田,是家供其饮食毕,则以次合治诸家。不旬日,诸家悉遍。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有疾病不任田者,又合众力助成之。秋纳禾稼毕,辄豚蹄壶酒,递相犒劳。已,予读宋杂记,又栽所为弓箭社,乃群集锰彼南亩之人,讲技击,角拳勇,习坐作进退,务使人自为战,家自为捍御,一时若振武、保捷、宣毅、义勇诸军,尽皆沿袭其制,众遂至七百余万。私谓世之攻文艺与诗与禅者,什伯为社,既无能裨补生民,他如酒社、梨园社,尤足靡财帛而败风俗。独此两社,实有益而可喜,欲举其遗法,试之州郡间。
      戊寅刺晋,仅百余日而罢。庚辰令舒,又仅四十日。其后护军皖上,复与职守不相涉,虽屡言之,而空无听。今幸徒居石贺,苧蒲祓袯襫[注],比闾狎处。适又风鹤屡惊,介马踵至。于是乃合父老子弟刑牲而盟,授以器,申以约,课以耰锄,齐以步伐,导以和睦,仿两社而并用之,更名日守望社。
      盟既已,复进而勖曰:“记有之:‘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其本则在于食与兵。今夫有一年之蓄,而无不饱之骨肉;有三年之蓄,而无不饱之戚党;有六年之蓄,而无不饱之朋友;有九年之蓄,而无不饱之犬马鸡豚。非其仁之异也,获所以敦仁之基也。今夫有镬锸,而无不以身卫其亲;有戈矛,而无不以身卫其家室;有甲胄,而无不以身卫其闾里;非其义之殊也,获所以崇义之源也。然则兹社也,而又岂徒食与兵之是务哉!予方将抱六经,荷诸史,任辇树艺医卜之书,与诸良氓共读于耕桑矢石之暇,尚其俟之。”
      [注]芋蒲袯襫:斗笠和粗布衣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所为河北锄社,心之——好:喜欢
    B.欲其遗法,试之州郡间——举:推荐
    C.又风鹤屡惊,介马踵至——适:恰巧
    D.非其义之也——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结社的具体做法”和“结社的积极意义”的一组是(     )
    A.①以十家为率,先合治一家田②讲技击,角拳勇
    B.①群集馈彼南亩之人②自相率领,乐事趋功
    C.①什伯为社②尤足靡财帛而败风俗
    D.①授以器,申以约②任辇树艺医卜之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锄社是对农业生产有促进意义的农民合作生产的组织,弓箭社是一种强化农人作战技能的组织,而守望社兼有两者的职能,同时还有教化的作用。
    B.作者曾在多处任职,在每个地方他都积极组织农人社团,但由于任期短暂和职权无法达到等原因,最终他只在石贺一地成功地将守望社组织起来。
    C.守望社产生于有敌人侵犯之际,它不只是一个农业生产协作组织,同时还具有保卫家园的作用。守望社成立时有结盟仪式,同时明确了规章制度。
    D.作者认为施行王道并不困难,其根本是食和兵,而让百姓有积蓄是敦厚“仁”的基础,有武装是崇尚“义”的源头,作者也因此而作了积极准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秋纳禾稼毕,辄豚蹄壶酒,递相犒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护军皖上,复与职守不相涉,虽屡言之,而卒无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①硁硁(kēng):浅陋而固执的样子。②窭(jù):贫寒。③嚣嚣:众口喧哗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也,性也,命也,一——一:相同
    B.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之——贻:赠送
    C.不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务:致力
    D.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得:掌握
    2.下列句子中,全都说明不知尊经的一组是(     )
    ①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
    ②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
    ③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
    ④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
    ⑤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
    ⑥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表现在人的情感和事理上,分别是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和亲、义、序、别、信,它们表现不同,但实质相同。
    B.富家的父祖辈将他们的财富记录成账本传给子孙,将财富藏在家里。六经就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要完备地存在我们内心。
    C.越城卧龙西岗有一所荒废已久的稽山书院,后被修葺一新,并在其内建造了尊经阁。尊经阁落成后,郡守邀作者写一篇记文,作者爽快地答应了。
    D.文章指出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分析了经的特点,用富家的财产作比喻,批评了种种不尊经的行为,期望后人读了文章后懂得尊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