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模块达标检测题(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敌 挛 不而走 曲通幽
    B.川 理 鸡起舞 有条不
    C.拔 讥 首以待 七生烟
    D.举 蜒 三聚胺 随事迁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作客 做客他乡 奇谈   夸夸其谈
    B.辩证 辨证施治 苍天   树木参天
    C.注目 举世瞩目 启事   寻物启示
    D.惹事 惹是生非 涣然冰释 涣然一新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_______,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②漂泊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歌曲时突然_______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③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儿,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的花,_______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A.事态 流出 虽然
    B.事情 涌出 虽然
    C.事情 流出 即使
    D.事态 涌出 即使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笑话逗得学生捧腹大笑,在这笑声中大家所有的烦恼都付诸东流
    B.温总理的信心也来源于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的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战胜罕见的雪冻、地震灾害,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C.金融风暴愈演愈烈,重建全球金融体系甚嚣尘上,西方主导下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是否能为陷入凄风苦雨的全球经济寻得一剂“良方”,大家拭目以待。
    D.人民网网友将自己的感言和观点通过强国论坛和强国博客发表出来,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思想和一语破的的言辞。
◎ 人教版高二语文模块达标检测题(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譬如语言文字,这种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是否准确、是否容易掌握、是否便于处理等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一面,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趋渐同。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好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毫无疑问,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愿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这一点上,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对第一段中“这一意义”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
    B.语言文字的不同是由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
    C.语言文字是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
    D.纳西族人保存的东巴文字在当今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2.对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影响与渗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
    B.这种影响与渗透过程中,“强势文化”总是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C.这种影响与渗透,使得“弱势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状态,提高了其文明含量。
    D.这种影响与渗透,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面貌日趋渐同。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日常交际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内容丰富、表达准确、容易掌握、便于处理的语言文字,就属于“强势文化”范畴。
    B.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对人类文化和文明而言,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C.在当今世界上,日本是最善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东方国家。
    D.只要外来文化具有文明价值,我们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一态度和鲁迅的“拿来主义”有相同之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学生何蕃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大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退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有改动)
      【注】①助教、博士:太学老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交谈
    B.以之于礼部——升:上报
    C.初入太学,岁一归——率:大约
    D.蕃之力不其体——任:承受
    2.下列几组句子,能表现何蕃孝、勇的一组是(     )
    A.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蕃,纯孝人也
    B.岁率一归,父母止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
    C.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D.葬死者之无归——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蕃求学二十多年,刻苦自励,每年参加进士考试。他毫不气馁的精神感动了太学生们,太学生纷纷写文章向朝廷推荐他。
    B.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爱莫能助。而何蕃又与礼部官员不和,故不被录用。
    C.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向司业阳城求助。结果因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D、何蕃才德兼备,却难以施展才华,作者对此深表惋惜,同时借此文对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给予了披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富·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令。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模块达标检测题(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____。(《周易》)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大明嘉靖“错”字大铁钟,悬挂在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里,堪称绩溪县的一大奇观。
      大铁钟高85厘米,直径为75厘米。钟身上共铸有铭文108字,其中最为显眼的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国”字中没有那一点,而“民”字却多了一点,似乎成了两个大错字。据说,这是有意之错。你认为这样“错”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愿?(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大海”、“思维”、“翅膀”三个词语连缀扩展成一段话,或描述一种情景,或陈述一种见解。(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两条声明。
      党报民生热线是聊城日报社开办的一个与读者互动的连心线,旨在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关注民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发表见解、表达心声的平台。热线开通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我们深表谢意。但是,由于部分读者心存顾虑,在留言时没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致使我们的采访工作无法进行。因此,为利于采访工作、利于解决问题、利于保证反映问题的真实性,本报特郑重声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庄子,会飞翔的人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⑤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⑥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⑦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⑧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可以想见,庄子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蝾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⑩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令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1.仔细体会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请说说其蕴含的某种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文章第⑦段中“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⑧段中说:“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说明屈原处在矛盾的生命状态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探究一下他有哪些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你选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展开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