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二十 高考模拟训练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汉代以来,“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时作为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书”。“书”更多是指亲朋旧友间往复的信函,此类文体又有许多别名,如尺牍、启、简、笺、札等。
      关于“书”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任睹《文章缘起》认为“书”始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郝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楚国的子重、子反杀死了巫臣的族人,巫臣写了一封书信给子重与子反,文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认为巫臣之书才是“书”的起源;王之绩《铁立文起》则认为古人通书,当始于鲁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
      各家观点角度有所不同:任坊《文章缘起》是从秦汉以来书信代表作的角度来举例的,而郝经和王之绩则是淡文体的起源。郑子家的《与赵宣子书》虽然已有书信体的特点,但具有更多的公函性质;而巫臣的“遗二子书”内容只涉及个人恩怨,更符合私函的特点。另外,由于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人们对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也有较准确的认识,“书”自然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其作为私函的性质。此时期,“书”作为个人感情交流、互通音讯的工具,得到了大量运用,出现了不少名篇佳制,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答苏武书》等,无不写得情文并茂。可以说,汉代是私家书信开始兴盛的时期。
      作为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书”是涉及社会生活面最广的一种文体。在叙寒暄、通讯问的基本功能下,一切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再到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话题无一不可以入书。由于“书”具有个人化、隐秘性的特点,作者在写书信时,往往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如刘勰所云,“书”可以“舒布其言”。而且只要尽言,书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上可骈可散。“纵而纵之,数千言不见其多;敛而敛之,一二语不见其少”。因此“书”往往能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更兼许多书信写得辞采斐然,使“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对后辈好学之士循循善诱,历叙自己平生为学之方,酣畅淋漓;而且韩愈在信中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等著名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文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总之,书信是用得最广的一种文体,代有佳篇,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书信除实用性外,还出现了一些变体,如“拟书”。在古代诗歌之中,代言之体由来已久。但“拟书”又有所不同,其对象纯粹虚拟,可以写给古人、亡友,也可以写给天公,如早在晋代,就有刘谧之《与天公笺》,后代有苏东坡《拟孙权答曹操》、王世贞《遗亡友宗子相书》等。这类“书”其实已经是一种纯粹的用于抒情言志的文学创作了,而非实用性的信函意义。(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是从汉代开始的,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书”。
    B.“书”有尺牍、启、简、笺、札等许多别名,李密《陈情表》中的“表”又可称为尺牍等。
    C.“书”是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叙寒暄、通讯问是它的基本功能。
    D.“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皆可入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相比,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更具有私函性质。
    B.汉代以后,私家书信开始兴盛,尤其在汉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情文并茂的佳作。
    C.韩愈的《答李翊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书信体的代表性作品。
    D.“拟书”的对象是古人、亡友、天公等虚拟的对象,“拟书”已没有了“书”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昉、郝经在“书”的起源问题上,角度不同,以至观点也各不相同,如任昉就认为“书”始于《报任少卿书》。
    B.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是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原因,“书”也更鲜明地带有私函的性质。
    C.在汉代,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为“书”,是因为扬雄曾说过“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
    D.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书”能够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而且辞采斐然。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毂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毂: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致:传达
    C.筑室,耕者——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易:交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最能体现讲信义的一组是(     )
    ①杀女,我伐之
    ②秋九月,楚子围宋
    ③晋师悉起,将至矣
    ④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⑤受命以出,有死无陨
    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景公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国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注]①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
    1.诗作开笔即点题旨“重别离”,但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寄寓在写景中。请你试做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两句中,“远”字和“逐”字有什么样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二十 高考模拟训练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决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3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2)小说第8段,用四个“必”字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字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御菊亲本、正票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二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裳浅识
    黄永玉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日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是1946年底1947年初,《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进城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
      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回忆起来,几乎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伺候年老的妈妈,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你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山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位女儿呱呱坠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
      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
      至于他的做文,唐弢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上世纪的1947年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我特别喜欢黄裳兄的《饯梅兰芳》。想想看,当年的黄裳兄不过二十几岁,有那么深刻的胆识、那么宏阔的气势,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
      黄裳兄这一生为书遭遇过烦愁,也享受过泡在书里的快乐。人们常常称呼这个是读书人,那个是读书人,要晓得,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可真不易。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琴,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
      一个作家归根结底是要出东西,出结实、有品位的东西。文章横空出世,不从流俗,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闲事管得舒坦,是非清明,倒是顾不上辈分和资格了。
      [注]①黄裳:著名散文家、记者、文史专家、收藏家。②黄永玉:生于1924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从传主出生年代起笔,从文学与历史两个维度阐释了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在开篇就显示出了本文的个性与特色。
    B.黄裳原本有快乐而坦荡的天性,他的女儿却不曾听过父亲的大笑。坎坷的经历使他的个性和处世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作者认为黄裳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并援引唐弢先生高屋建瓴的评价,使读者对于黄裳的文章特色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
    D.人的个性是多侧面的,黄裳私下里面对待友人时十分善谈,常有很深入的交流。但在稠人广众的酒筵上,他就拙于言辞了。
    E.作者的笔墨饱蘸了60年的情谊,使黄裳的性情及一些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显现,文章虽然题为“浅识”,其实不“浅”。
    (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传记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哪些鲜明的个人风格?请举例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70多岁的欧阳院士进行科普演讲总是老成持重、激情满怀,全场观众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B.她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然后凭书上的描述,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C.皇家马德里油轮总公司的新油轮近日在福罗里达州靠岸,这座“漂浮之楼”使周围的大楼相形见绌
    D.在国际近景魔术精品展览会上,观众有幸近距离观看魔术,体验其神奇魅力,为之拍案叫绝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在约翰·诺伊梅尔的带领下,汉堡芭蕾舞团已成为德国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并且很快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与赞誉。
    B.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C.区团委发出的为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的募捐倡议,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
    D.在电子制造业领域,格兰仕集团、德昌电机和美的集团分别在微波产品、微电机和电风扇上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优势。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二十 高考模拟训练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花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就是数理化等其他学科学得很好,你要写实验报告,写科研论文,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不行。
    ①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
    ②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
    ③就有助于学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
    ④我们并不否认数理化的重要性
    ⑤就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
    A.②⑤③④①
    B.④②⑤③①
    C.④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④①
  • 下面一则招聘启事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五处并改正。
    招聘启事
      中新社海外中心,系中国新闻社旗下为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新闻版面服务的专设机构。现因业务发展需要,欲接纳新闻编辑6名,敢请业界青年才俊踊跃报名。
    应聘条件:
      ①男女不限,户籍不限,年龄在30岁以下,大龄者勿扰;
      ②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③有经过两年以上新闻从业经验者优先;
      ④具有较好的英语编译能力。
      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5日。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中新社海外中心100037信箱邮编100000)。
                             中新社海外中心
                             2010年9月15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文组成协调完整的一段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着眼于雄壮、大气的美,其实,离我们最近,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却往往是那些细微处的美: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甲说:“没有这次移栽,它是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