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江西省南昌市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形成性测试卷(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度(cǔn) 着(wǎn) (yú) 而不舍(qì)
    B.草(kē) (rǔ) 便宜(biàn) 老祖(tuán)
    C.头(sǔn) 样(mú) (yǒu) 绔子弟(wán)
    D.飞(tuān) (xǐ) (dì) 义愤填(yīng)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杜撰 放诞 捉摸 人烟阜胜
    B.谬种 暇想 舟楫 雕梁画栋
    C.猖狂 踪迹 汲取 扪参历井
    D.斑斓 湮没 谪戌 刨根问底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浙江天台多名蔡姓小孩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民间的广泛猜测,但天台警方认为那些言论都是不经之谈,事件纯属意外。
    B.记得少不更事时,常喜欢做一种叫做“脑筋急转弯”的IQ题,其中有一些题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C.眼看着这件事愈传愈离谱,闹得沸反盈天,几乎天下大乱,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就不应该再保持沉默了。
    D.在举国对房价过高的一片声讨中,个别政协委员说房价和发达国家比并不高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们对此评头论足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008年秋季江西省普通高中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按“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B.苏小琳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辱骂,便投诉“都市之声”电台,要求电台帮她伸张正义,电台对此非常重视。
    C.在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很多。
    D.智利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武装部队迅速展开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得到了妥当的安排,防备余震的再次发生。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江西省南昌市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形成性测试卷(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B.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一点。
    C.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D.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伤逝》《幸福的家庭》《社戏》等小说也是在该小说集中。
    B.海明威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等。
    C.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豁(溪)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D.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因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寰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
    1.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利乘便,宰割天下——其无备,卒然击之
    B.北收要害郡——杜赫之属为
    C.争割地赂秦——秦有余力制其弊
    D.致天下之士——尝十倍之地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会盟而谋
    A.追、逐北,伏尸百万
    B.以黔首
    C.八州而朝同列
    D.天下、集响应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选自读本3《生命进行曲》)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先祖父,暴霜露——“厥”,代词,相当于“其”。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招致。
    C.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应当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
    A.与战胜易得者,其实百倍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列对《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以下几段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点明本文的创作意图。
    B.作者在文中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齐国,不赂秦却附秦;二是赵国,采取行刺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之策;三是燕国,“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良将李牧。
    C.文章最后一段从六国谈到当前北宋的对外政策,借古讽今,这是对本文论点的引申,也是本文创作主旨所在。
    D.《六国论》与《过秦论》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两文同属历史评论,前者评秦国灭亡的缘由,后者评六国破灭的原因,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江西省南昌市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形成性测试卷(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中的“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景和情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股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一一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眷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却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问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选自读本3《生命进行曲》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说明孔孟思想的差异?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为儒家学派,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借这个差异要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请结合语境解释这一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C.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D.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E.本文在论述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比较法、背景研究法来阐述孔孟思想的差异,给读者很多的启发,同时作者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用政治上层建筑来解释思想上层建筑,也是非常透彻。
  •   《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简要说明“金玉良缘”或“木石前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日常交际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依据示例写出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文雅一点也可以说“互交白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这条大鱼却在归航途中被鲨鱼吃得只剩残骸。面对这一结局,老人想,是什么把自己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请依据上述材料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