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安徽省巢湖市四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块试题(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敕造(chì)  歆享(xīn) 间或一轮(jiàn ) 数见不鲜(shuò)
    B、便宜(biàn) 吞噬(shì) 皮开肉绽(zhàn) 翘足而待(qiáo)
    C、惫懒(bèi) 蹂躏(lìn) 少不更事(gēng) 模棱两可(léng)
    D、朱拓(tà) 祷告(dǎo) 心广体胖(pàng) 厚古薄今(báo)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胳膊 些须 遍体鳞伤 自言自语
    B、坚韧 辜负 漫不经心 不经之谈
    C、诱惑 放诞 心安理得 理曲词穷
    D、伶俐 布让 奋不顾身 星罗棋布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月春风等闲度 (随随便便)
    B、艰难苦恨繁霜鬓 (极其痛恨)
    C、侧身西望长咨嗟 (叹息)
    D、可以横绝峨眉巅 (飞越)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长叹(坐下)
    B、画图识春风面(曾经)
    C、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此生休(预料)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凄凄不似向前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猿猱欲度愁攀援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安徽省巢湖市四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块试题(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所含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B.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C.两面坟墓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D.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B.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C.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D.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这首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像?奇在何处?
  •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你自己荐他来,又合伙劫他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B、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余秋雨20万假捐款事件的“真相调查”引发了公众对余秋雨捐款风波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将慈善这个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D、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归还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 勉强
    C.今燕,必经赵, 到……去
    D.应侯不如文信侯 专擅大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遇将军,可谓深矣
    B.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自请张卿相秦不肯行 于是荆轲就车
    D.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安徽省巢湖市四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块试题(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注: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1)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灯灭”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6)此日六军同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嵬》)
    (7)江间波浪兼天涌, 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一)》
    (8)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古迹(其三)》
    (9)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
    1、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以及表达特点,仿写句子填空。
      爷爷奶奶,你们是夕阳,但夕阳并不逊色,夕阳的余辉别有一种魅力。是一弯残月,也要辉映大地;是一座古桥,也要背负风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爷爷奶奶们,夕阳无限好,何必管它是不是黄昏呢?
  •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胡连生教授说,现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一个连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任的学生,怎么会承担对集体、国家和事业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上《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一文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