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造(chì) 懒(bèi) 讪(shà) 历井(shēn)
    B.银(zàn) (yàn) (wéi) 他不过(niù)
    C.缩(cù) 享(xīn) 头(sǔn) 血(shǔn)
    D.咨(chǎ) 沐(guàn) 人(gǔ) 或一轮(jiàn)
  • 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俨然 迷罔 炮络 飞端瀑流争喧豗
    B.放诞 骐骥 巉岩 巫山巫峡气潇森
    C.驯熟 伶俐 踌躇 间关莺语花底滑
    D.潦倒 杜撰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偏僻:偏激,不端正。
  • 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_______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
    ②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______,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③我很______,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A.舒服 费用 愕然
    B.舒心 用度 愕然
    C.舒服 用度 悚然
    D.舒心 费用 悚然
◎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
    B.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从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C.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D.“啊,”他说,“我照旧是个老头儿。不过我不是赤手空拳罢了”。
  •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务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的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的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正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学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1.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所以有人认为文中画线句中“也许”一词应删去,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请分析“马驹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的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一句描写与说明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演习说”的核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的月亮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三节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集中叙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关月亮的形象以及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   
    B.历代中国文人主要是根据神话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和美的形象。   
    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充分地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爱月的主旨。  
    D.“中国的月亮”是相对于“科学月亮”而言的,它不是太空中寂寞的大石头,而是被中华民族文学作品赋予了不朽生命的“有情的人”。   
    E.中国人喜爱月亮,把中秋节叫月亮节。因为“月是故乡明”,所以我们爱月的民族为中秋节而感到自负。
  • 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仿写一段话。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里,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把手收回来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急得大哭。旁边一个人劝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你的手就很容易从瓶子里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想获得,不想放弃,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你也许有类似的经历,或对此有自己的认识。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