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河南省焦作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酒 笔刀 莺啼鸟
    B.吁吁 逸兴
    C.凑 来品 采众长
    D.结 得着 碑立传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沈从文的《边城》以简朴的文笔反映湘西的人文________,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别具一格的乡情小说。
    ②一年以后,塞万提斯应征入伍,不久即参加了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托海战,_______身负重伤,失去左臂。
    ③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因为这就________了需要解决的矛盾。
    A.风格 以致 显露
    B.风格 以至 暴露
    C.风貌 以致 暴露
    D.风貌 以至 显露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阅读古代抒情散文,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要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B.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要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B.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准确些、漂亮些、通畅些。
    D.屈原自从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河南省焦作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观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重点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1、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范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观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降——趣:归顺
    D.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帝子之长洲,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河南省焦作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植物体内。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请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局者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一个人由童年进入少年,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造化便借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若干秘密。正是在上中学那个年龄,人生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开始显现在一个人的精神视野之中了。所以,中学时代应该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发现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的世界。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总之,所发现的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几笔,换言之,可以说是发现了人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