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各对划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新/额 发/坚 寒伧/沧海桑田
    B.桎/纨 拾/补 薄/文采
    C.自/阿 歌/气 翩为人知
    D.益/女 联别 弱/官折桂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弘扬 笑面虎 声誉鹊起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B.通牒 身分证 察颜观色 是可忍孰不可忍
    C.脉膊 打瞌睡 禁若寒蝉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安详 亲合力 跌宕生姿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早盘在钢铁股的带动下股指____上行,但是在成交量萎缩后继无力的情况下____回落。
    (2)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____我们党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3)201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推出了以“2010年两会调查·老百姓关注热点”为题的网上调查,调查____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四大类共40个问题。
    A.震荡/振荡 标明 涵盖
    B.震荡/振荡 表明 包含
    C.振荡/震荡 表明 涵盖
    D.振荡/震荡 标明 包含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过去那种要求不搞则已,搞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实际严重违反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北高加索是俄罗斯的伤口,昨天传出:3月29日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第二个“人体炸弹”竟然是一位获得数学和心理学学位的在高加索出生的28岁的女教师。
    D.近段时间,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之所以有人愿意生活在危险边缘,是因为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是让大脑拥有快感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可以让人在饱餐一顿后感到满足,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极度兴奋,因为毒品会人为地让人的神经细胞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在做极限运动时感到极度刺激,比如从白皑皑的险峻陡坡滑下……研究人员发现,在冒险者的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的瞬间充满了多巴胺,这促使他们冒更多的险,更快地开车,甚至更大量地吸毒。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萨尔德教授决定研究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对34名男女研究对象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然后用一种仪器测试他们大脑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其目的是试图找到一种多巴胺“调节器”,也就是当多巴胺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调节器”可以示意神经细胞停止分泌这种多巴胺。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欢探索和冒险的动物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较少,萨尔德教授试图证明,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成立。
      他说:“数据研究的结果几乎与我们预计的完全吻合。”这一发现支持了他的理论,即冒险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接收器”来储藏这些物质。这种瞬间的强刺激促使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冒险行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寻求新的快感一样。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科恩说:“这一发现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原来多巴胺是我们追求刺激的奖励。”科恩说,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药物,从而把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萨尔德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一些专家认为,瘾君子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所以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治;其他专家认为,瘾君子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与正常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调节多巴胺的水平。
    1.下列有关萨德尔研究情况的叙述与本文相符的一项是

    [     ]
    A.萨德尔研究结果是以对34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的结果为依据的。
    B.萨德尔研究结果的核心内容是发现了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C.早期关于动物多巴胺和“接收器”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萨德尔的理论。
    D.哈佛大学布鲁斯科恩教授认为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吸毒者毒瘾的成因。
    2.下列叙述与本文对“为什么有些人爱冒险”的原因解释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能让大脑感到快感的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起作用。
    B.“接收器”的多少让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些不同。
    C.冒险者的大脑因没有“调节器”而在刺激来临的瞬间更可能充满多巴胺。
    D.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多更强的快感。
    3.下列有关萨德尔研究结果意义的分析和推断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类喜欢冒险喜欢追求刺激的行为。
    B.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
    C.为研制控制多巴胺分泌的“调节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D.从理论的角度解决了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若获——戾:凶暴
    B.兴义兵——举:发动
    C.妄相付——度:猜测
    D.昔乐毅赵——走:投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胡亥杀蒙恬也——鹏徙于南冥也
    B.恐海内人之所见凡愚——身死国灭,天下人笑
    C.夫能大事小也——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D.遭值董卓之难——青,取于之蓝青于蓝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5.翻译文中横画线的句子。
    (1)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但写景的角度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并补写出文学常识。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2)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苟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唐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______________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创作了散文名篇《滕王阁序》。其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记得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②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
      ③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
      ④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⑤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等,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选自《王小波全集》)
    1、第①段要说明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人永恒的休息”这句话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作者指出:“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大”指什么?联系上文,谈谈“我”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典狱长说:“你明天可以出去啦,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三小时后,他回到自己住处,从墙壁上的洞里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件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
      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和安娜贝尔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姊姊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
      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阿加莎关进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呻吟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他把手提箱打开,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阿加莎几乎吓瘫了。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1.根据文意,解释“古怪的柔和的笑容”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工具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结尾,本·普赖斯放弃逮捕吉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本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我们的生命体验”开头重组下面的这个句子。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活动,我们既与作品共同创造了美,也丰富充实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内容,使我们能借着文学作品扩大、提升和净化我们的生命体验。
      我们的生命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脸部会出现皱纹,这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而不是皮肤本身的变化。研究人员对60名年龄在25~65岁之间男女的面部骨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当面部一部分骨骼溶解、骨量紧缩后,就会在皮肤下面留下空隙,进而出现皱纹。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天津市河西区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写一句简短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在三个景物中选写两个。不必拘泥形式,但要求切合对象的特点。
      示例:蓄水池:只有充实自己,才能服务于别人。
    (1)读书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读书,使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写作需要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1~3题。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
    钱理群
      学术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工作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各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鲁迅本体,有着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由此而构成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的,永远的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其实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这样一个对研究对象的永远没有完结的不断发现、不断接近的过程。而且每一个研究者都应该对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独立的新的发现。这样你就永远处于一种发现的冲动之中,并由此而产生无尽无限的兴趣与乐趣。
      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就会产生自我生命的升华:学术研究的美妙之处就在这里。
      问题是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林庚先生提出:“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睡了一夜醒来,这就意味着一段生命已经过去,一切重新开始。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意味着你获得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这就是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就是真正的学术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北大大在哪里?就是有一批大学者,他们都是汪曾祺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节选自《我的精神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学术研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研究者力求有独立的、新的发现而对研究对象的永远没有完结的不断发现、不断接近的过程。
    B.是源于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及其历史哲学、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的运动过程。
    C.其发现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研究者自我价值的提升,因此会令研究者产生美妙之感。
    D.是汪曾祺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的境界和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也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鲁迅其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一定会是不同的,有不同的发现。
    B.在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接近丰富鲁迅的本来面貌,研究越深入就会越客观。
    C.学者对待他的研究对象,就应该力求像出生的婴儿—样保持内心的干净、简单和新奇。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应有的学术、人生状态,也是应有的学术、人生境界。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始终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才是一种应有的研究状态。
    B.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和“黎明的感觉”,二者都有新鲜的意思,都强调要有好奇心。
    C.“婴儿的状态”是强调新生的,第一次;而“黎明的感觉”是强调再生的,把再次当首次。
    D.永远处于一种发现的冲动之中的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必定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置不问。州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衣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五代末,寇盗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携诣西京留守向拱,补汜水镇将,俄为散都头。宋初,迁许州龙卫副指挥使。会王师征广南,为前锋。还,改同州都校,卒。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便坐,亲选诸校,授谦西头供奉官、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给诸司使奉料。成平初,迁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领勤州刺史,加殿前右班都虞侯。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遣归将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四年,迁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领本州防御使,权殿前都虞侯。
      时高翰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上为释翰罪。
      景德初,加侍卫马军都虞侯,改领浔州防御使,俄权步军都指挥使。明年冬,制授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军节度。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侯,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三十四》)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故窃其衣——俾:使、让
    B.以计悉其首——枭:枭雄
    C.授洛苑使——擢:升迁
    D.疾,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瘳:治愈
    2.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耿介正直”的一组是
    [     ]
    A.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属谦有疾,遣归将护,谦恳请从行
    B.轻侠自任——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
    C.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翰)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咸平初,迁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月,后以为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谦,博州堂邑人,他的祖父刘直为人纯厚,闻名乡里。父亲刘仁罕是侠义之人,曾大败寇盗。
    B.刘谦生平多有官职升转调动,景德年初,加爵侍卫马军都虞侯,改任领衔浔州防御使,不久又代理步军都指挥使。
    C.刘谦出身行伍,不喜欢宫禁中的职位,请求更换官职,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对皇帝非常忠诚。
    D.景德年间,刘谦因足病请求辞官,皇帝召见他,并且勉励他,可见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赞赏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绐云:“衣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乐府旧题,题目一作《边情》。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知战事。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品位不高。
    1.这首诗层次鲜明,情感富于变化,请你结合前八句诗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用了苏武的典故,在表述中有一处细节极为感人,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______。(张继《枫桥夜泊》)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咏《雨霖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孩子
    秦德龙
      ①这孩子捧着变成铅字的文稿,泪流满面。
      ②这孩子真嫩啊,像个还不会打鸣的小公鸡呢。
      ③晚报副刊部主任阿敏被这孩子的泪水冲垮了情感线。阿敏咬着嘴唇,竭力不使自己落花流水。
      ④10天前,这孩子送来了3篇散文。经常有作者到编辑部送稿子,但是,像这样十几岁的孩子,阿敏还是第一次碰到。阿敏当然很喜欢,当然很热情地接待了这孩子,并且当场就给看稿子。阿敏看稿子的时候,这孩子像只小山羊一样乖乖地静坐着,眼神却流露出几分顽强。
      ⑤阿敏很快就看完了稿子。写父爱那篇,写得很涩,好像这孩子吞吞吐吐藏看什么。写少年少女那篇,还像那么回事,但晚报不宜用这类稿子。只有读书那篇尚可,写青少年的追求,文笔也还流畅。阿敏就决定用这篇了,当然少不了还要润润色。这孩子当时很有礼貌地走了。走的时候,他突然回过头来对阿敏说:阿姨,我爸,爸是杨松林,您一定认得。
      ⑥阿敏当场将口型“(  )”了起来。阿敏怎么会不认识杨老板呢?上次晚报搞杂文征文,就是杨老板鼎力赞助的呀。
      ⑦也许,这孩子更想发表父爱那篇?但是阿敏还是决定用读书那篇,阿敏是质量第一主义者。
      ⑧少年作者叫杨丁。阿敏想,这孩子,杨丁,挺好玩儿。
      ⑨稿子很快就发了出来。
      ⑩但是,阿敏却没法给杨丁寄样报。阿敏忘了让这孩子留地址。阿敏很快就想起了杨丁的父亲杨老板,就翻出杨老板的名片,一个电话打过去,开门见山地说:杨老板,晚报给令郎发了一篇大作。
      杨老板在电话那头嘻嘻哈哈地笑着,说:我没有儿子呀,一定是有人想从我身上榨鱼肝油哇。
      阿敏吃了一惊,告诉杨老板这孩子叫杨丁。杨老板沉默了几分钟,什么也没说,竞挂了话机。阿敏这边直个劲儿发愣。这年头,啥稀罕事都有,竞有人冒充大款的儿子了。
      片刻,杨老板却突然打过来电话说:买断,这一天的晚报我全部买断!
      阿敏不冷不热地说:杨老板,这不可能,当天的晚报,下午四点就送到订户手里了,你只能到报摊上去买断了。
      阿敏极讨厌有人说“买断”这个词,因此对杨老板说话就不客气。干嘛哪,一会儿说没有儿子,一会儿又要买断报纸,你不就是有几个钱嘛?世界上有些东西,用钱你就能买到?
      杨老板那边悻悻地收了线。
      阿敏这边却心情难耐。她有些恨这孩子了,为了发篇稿,竟然冒充大款的儿子,真得好好教育教育。阿敏一气之下,文思泉涌,当即展开稿纸,写就了一篇杂文《也说打假》,预备近日见报。
      杨丁却在这个时候到报社来了。
      这孩子并没有觉察到阿敏态度有什么异样,先朝阿敏有礼貌地叫了一声“老师”,接着就开口要买10份报纸,他说要把这些报纸寄给妈妈。
      阿敏的肚子又开始产生叹号了。记者出身的阿敏,很快就明白这孩子一定有个故事。
      阿敏没有告诉这孩子自己和杨老板通过电话。她要这孩子讲讲为什么取名叫“杨丁”。
      这孩子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孩子就讲了一个爹姓杨、娘姓丁的故事。爹娘离婚了,杨丁跟着娘在乡下过,杨丁想读中学,就跑到城里来找爸爸了,爸爸却要求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许喊爸,只能喊“二叔”。
      阿敏明白了,自己错怪了这孩子。由于自己的冒失,这孩子今天回去,说不定要挨不少苦呢。阿敏只好没头没脑地说:杨丁,你如果有什么难事,只管来找阿姨,阿姨在报社,有办法给你做主。杨丁点了点头,将眼珠抹得红红的,抱着阿敏赠送的20份报纸离去了。
      阿敏的泪水夺眶而出。阿敏将那篇《也说打假》的文稿撕成了碎片。阿敏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到海南找他爸爸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杨丁这个形象非常鲜明,作者运用了直接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B.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头三段巧设悬念,这样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与结尾巧妙呼应。
    C.杨老板要买断当天的报纸是因为他想向人证实他爱孩子,想对孩子有所补偿,留下报纸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D.阿敏发表杨丁的文章也是照顾杨老板的情面,因为杨老板为报社做过贡献,曾为晚报提供赞助。
    E.小说的情节设计独具匠心,充满悬念和波澜,其中阿敏送样报这一情节的安排波澜尤其突出。
    (2)小说第22段交代了孩子的身世经历,而从全文看这一情节的出现又完全在情理之中,请找出前文作者对这一情节所做的暗示与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两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一是杨老板“什么也没说,竟挂了话机”,二是杨老板“那边悻悻地收了线”。请揣摩“此时”杨老板的心理并简单概括杨老板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