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届湖南省江华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脱 爱分明
    B.帛 以丰补
    C. 犯 立 相形见
    D.婚 鸷 绿草如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有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如清丽的水墨小幅,如音乐中的悠扬牧歌,它那清幽淡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春晚小溪的潺湲水声,久久回荡在耳畔,给人一种不觉如缕的美感。
    B.如今斯人已去,只有他住过的这幢特等宿舍楼,历经岁月的磨历,还恬静地掩映在成片的白杨林中,诉说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诉说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奠基人的辉煌人生。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后,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执政党发现并顺应大势,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含,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感受和人的“尊严”。
    D.温总理的公开演讲或即席答问,常引用诗句,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都传诵一时,令人遐想。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张继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经苏州时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B.这部作品一发表,立即赢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一致好评,毁誉参半,文章作者也因此迅速走红。
    C. 当初读该剧剧本时,有一种阅读武侠小说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非来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而是被情节和节奏紧紧攫取得“口干舌燥”。
    D.导流明渠截流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能否如期“开花结果”,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临门一脚”。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面对这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扁酒壶,在场专家没有一个估得出参考价,这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C.要使今年安全工作有个良好的开端,就必须做好元旦、春运安全工作,各级领导和全站职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D.认识的发展、观念的变革、价值的革命、哲学的转型,无不是在实践中酝酿出来,并在实践中确立和巩固起来的。
◎ 2010届湖南省江华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无论面子大小,只要伤及面子,总是令人难堪的事情,往往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不舒服。
    ②一般说来,等级高的人面子大,遮蔽范围大;等级低的人面子小,遮蔽的范围也小。
    ③只是这种羞辱性惩罚的运用,往往强化了人们的暴虐心态。
    ④面子也是有运用范围的,如果一个人的面子可以遮住有权施加惩罚的人,那么羞辱就不容易落到他的头上。
    ⑤面子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人,面子的概念是不同的。
    A.②①③⑤④
    B.⑤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⑤④
    D.⑤④①③②
  •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岌然如太常之旗——揭:高举
    B.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C.然后委屈随物——委屈:屈曲变弯
    D.府史之所蹲伏——蹲伏:蹲着和躺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府史所蹲伏——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逐性——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以直过之君——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D.君客饮于堂上——久之,能足音辨人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后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人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A.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B.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C.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墟落:村庄 ②穷巷:深巷 ③雉雊(gòu):雏鸡鸣叫。④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
    宋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櫂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②渔浦:钱塘江东岸的知名度口 ③龙山:钱塘江西岸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涵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诗以“牛羊”、“雉”、“蚕”为意向,潘诗以“雁”为意象,意象有别,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默写。
    (1)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光阴者,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燎沉香,消溽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 2010届湖南省江华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从2005年起,我国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获得批准设立。这是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直接定向培养“翻译”的新专业。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能缓解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吗?记者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届翻译系学生进行了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把文学翻译作为“第一职业”选择的,几乎为零。
      这个令人堪忧的现象,值得深思。
      “为出版社做文学翻译,千字50到60元,耗时费力。做商务翻译,轻轻松松,千字3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美文学专业的今年应届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个“价差”,毅然从文学翻译“改行”走上商务翻译之路。她说,每月上千元的房租是不能拖欠的。谁不想选择薪酬高的职业?
      在翻译界,商务翻译包括合同翻译、广告翻译、文件翻译等,而文学翻译主要是将相关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商务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相较之下,文学翻译不仅“不来钱”,而且要求更高。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文学翻译不仅要求文字精到传神,更强调语言流畅优美。
      为何文学翻译如此不被看好?受访学生表示,职业前景的黯淡,也让他们胆寒。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难觅的现象,与翻译行业本身的地位、待遇有关。比如说,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并不被纳入体系,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
      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对译者的文学水平要求相当高。“会说两国语言,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主任吴青说:“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民族和生活的窗口,翻译文学作品需要对整个思想根基、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作为一个翻译,应兼具母语、国学、知识面、阅历、文化积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原强介绍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周期很长。加上经济原因和选择多元化,年轻人选择做文学翻译的越来越少。”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瓶颈、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杨宪益那样的大师级人才呢?
      《中国翻译》常务副主编杨平建议,国家应把对文学翻译现状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并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证,如改革高校评估办法,提高文学翻译稿费等。
      而更多人还认为,翻译大师也并不是钱能“堆”出来的,需要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下大气力。
      吴青特别强调,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她认为,五四以来,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译家不少都是集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于一身,如鲁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萧乾等;有的翻译家虽以翻译为主业,但也有过文学写作经历和兴趣,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文学才华,如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
      尽管北外翻译系非常强调母语教学,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重视。调查问卷显示,在2007级翻译系学生中,24.3%的学生在母语学习上所花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不足10%,有70.3%的人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的甚至一部都没有读过。(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学翻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翻译后继乏人,这不是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
    B.文学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地将有关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且要根据“信、达、雅”标准,力求文字精到传神,语言流畅优美。
    C.文学翻译之难,是客观的。不是在技术上掌握了几门语言,就能做好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者,需要深厚的自身学养与文学底蕴。
    D.大多数受调查者并不重视母语学习甚至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所以他们就算勉强选择了文学翻译也难有大成就。
    2.下列陈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用经济利益的尺子来衡量,大学生不以文学翻译为职业首选,可谓现实的选择。
    B.文学翻译成为大学生职业的“零首选”,从中也不难见出理想情怀的失落。
    C.随着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翻译行业的地位待遇正逐步提高,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被纳入评价体系。
    D.我国把对文学翻译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是因为文学翻译已成为我国出版乃至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3.翻译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不愿将文学翻译作为“职业首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月文               
    周 涛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③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④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⑤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⑥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⑦“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⑧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⑨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些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⑩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这些”指什么?作者在第四段中说“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③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体赏析第⑧段中划线句“‘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泪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劣破烂的衣衫,龌龊的伤口……哦,贫困已经把这个不幸的生灵啃噬到多么不像样的地步!
      他向我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他在呻吟,他在哼哼唧唧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上。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衰弱无力地摆动着、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紧紧地捏了我冰冷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您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篇小说告诉了你哪些做人的道理?请就你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体会。要求写100字左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激烈竞争,往往失去了应有的接触和帮助,也让我们未留心身边发生的那些如阳光般美好的事情。其实,人与人相处,贵在看到别人的美好和可贵。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拾起身边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