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临考试题B(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肘(zhì) (qǐ) 体(xíng) 风沐雨(zhì)
    B.粗(cào) (hòng) 进酒(qiāng ) 附会(qiǎng)
    C.执(niù) (tòng) 云霄(gān) 心宽体(pán)
    D.枕(jiè) 肯(zhōng) 望台(liào) 教学相(zhǎng)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抉择 喜盈门 手不失卷 不敢跃雷池一步
    B.蝉联 口头禅 门可罗雀 识时务者为俊杰
    C.商榷 倒记时 心悦诚服 初生牛犊不怕虎
    D.甄别 冷不妨 旁征博引 画虎不成反类犬
  •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春节期间,凡在本店购物满10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200元的精美礼品一份。
    ②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啊,所以______两个星期以前我就着手准备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③2007年12月中旬,“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大型研讨活动将在古城黄州拉开帷幕。欲知详情,请 _______该活动相关网站。
    ④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一走进这片红色的土地,______想起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 A、惠赠 从 登陆 不免
    B、敬赠 在 登录 难免
    C、敬赠 在 登陆 不免
    D、惠赠 从 登录 难免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林中,无蝇,也无蚊,却有这么多蝴蝶、蜜蜂,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身边飞,耳畔叫。______;______;______:潭水,黛青色的;溪水,豆绿色的。
    ①空气里,有松香味,有草木的青气,闻起来,心里麻酥酥的
    ②松香味,草木的青气,混在空气里,闻起来心里麻酥酥的
    ③山岩上,一挂飞泉,下面滴成一个不大的潭
    ④山岩下面是一个不大的潭,一挂飞泉飞泻而下
    ⑤一股水扯成一条小溪,自潭边流出
    ⑥潭边,流出一股水,扯成了一条小溪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临考试题B(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对文学知识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汉字“六书”指的是六种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在古代的礼节中,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而室内座位方面又以坐西向东为尊。“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指古人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敬意。
    D.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选自(廖先旺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7日13版)
    1.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从而师之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临考试题B(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_________,“试卷”刻画诗人_________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__________之情。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景,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争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守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怀情,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该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联系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一句中“月辉”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清泉自在怀”,作者以生活品味诗情,从诗歌领悟人生。试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古代诗歌在你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或你借生活进一步体会出诗的意境的生活经历。要求有具体的诗句,联系实际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上文划线句提示,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
      古典诗词的境界,绚烂缤纷: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豪爽率真,是自信者的不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的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0个字)
      据介绍,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在共同拟定有关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办法,但有偿使用理论上并不会给消费者增加新的费用负担。因为原来商场和超市的塑料袋收费实际上已经计入商品的成本里面去了,现在只是把隐性的变为显性的。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的近1.5%。限制超薄塑料袋生产使用以后,塑料袋使用总量将会大大减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两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生活需要柴米油盐;有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有人说,生活需要清风明月碧水蓝天;有人说,生活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有人说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的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的还有许多许多。那么,你认为生活需要什么?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
    (2)请以“美丽的背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