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钜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上召见,与语,汉延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拜叔.为汉中守。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盂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相常暴坐苑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节选自《汉书·田叔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敖事,得出——白:澄清
    B.景帝召叔梁,具得其事——案:记录
    C.叔取其率二人笞——渠:大
    D.中府钱,使相偿之——发:拿出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田叔贤能的一组是
    [     ]
    ①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②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 ③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④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 ⑤上无以梁事为问也 ⑥吾王暴露,独何为舍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叔好剑,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被举荐给赵国国相赵午和赵王张敖,赵王认为他是贤士,就让他做了郎中。
    B.田叔有节操,忠心讲义气,赵王张敖因谋反被捕时,田叔依然甘做囚奴跟随赵王到长安请罪,最后被任命为汉中太守。
    C.田叔有长者风范,孝文帝向他打听天下的长者,他推举被认为无能且伤亡士卒而被免职的孟舒,最终孟舒因此官复原职。
    D.文章语言精炼,叙事简洁,采用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欲扬先抑等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
    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①汪元量:南宋诗人。②万年枝:冬青树。③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阮籍之哭
      《晋书·阮籍传》中记述了阮籍的三次大哭,其中后两次分别如下: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关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把心中的哀伤哭尽之后,才自个儿返回家。《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淳真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当然有。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之女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殒。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啕大哭。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是当时软弱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那个草管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高贵。
      阮籍只活了五十四岁,就死掉了。一生除了留下八十二首咏怀诗外,其它毫无作为。其简短而苍白的人生轨迹,比起过早夭折的兵家之女也好不了多少。
      也许在阮籍为兵家女哭泣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此哭被后世好多文人所引申。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恨天低,大鹏有志愁难展。“山道之穷”让阮籍很自然地想到了“仕途之穷”,驾车出门,不管东西南北,总有无路之时;而一生历经数位强权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投效的明主。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竞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此时不哭,更待何时?
      都说乱世造英雄,阮籍的一生看起来机会多多,但他却像一只被关在玻璃房里的蜜蜂,四面八方都有亮光,但当他朝四面八方飞去时,四面八方传来的却是砰砰砰的碰壁声。
      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如果他能真正做到随波逐流,那么他有的是官当,甚至还能成为皇帝的姻亲。文帝司马昭当初曾求婚于阮籍,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武帝司马炎。可阮籍故意大醉六十天,让文帝司马昭派去的人没有跟他说话的机会,才不得不止了这种念想。
      酒是阮籍的朋友,既是他的软武器,又是他的伪装道具,一碰到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他就将自己喝醉,让对手莫可奈何。可以说,阮籍烂醉之时,也是他最为清醒、心机最缜密的时候。阮籍不是醉于性情,而是醉于谋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这种和稀泥式的“武器”毕竟当不得长久之用。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像上次拒绝联姻一样逃过这一关。可上次的联姻对司马氏而言,并不是太重要,派下来的使者见阮籍醉了,转身就告辞了。待使者下次来时,阮籍有时间重新喝醉。可这一回,事关重大,非同小可。使者见阮籍醉了,就一直待在他家里等候。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被当时的人们所器重。
      阮籍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可以说,这篇《劝进书》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粱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选自谢宗玉《阮籍三哭》,有删改)
    (1)下列对人物短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阮籍为兵家之女痛哭的狷狂举动虽与贾宝玉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本质是借机表达自己政治理想和治国才华难以施展的痛苦。
    B.之所以把酒当做最好的朋友和武器,是因为只有在烂醉的时候,阮籍才能排遣内心的郁闷,头脑才最清醒,心思才最缜密。
    C.无可奈何之下,连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才华外,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阮籍最后的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E.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评价者个人的性情及价值观有关,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分析上,本文作者比房玄龄略高一筹。
    (2)阮籍的两次痛哭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高贵。”阮籍的处世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钟楼、大雁塔北广场和大唐芙蓉园等处,彩灯高挂,歌声飞扬,购物游览的人群川流不息:浓浓的年味呼之欲出
    B.各地驻京办曾被圈内人士称为“搞不动的东西”。如今,随着新改革方案的下发,驻京办去留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
    C.一些单位领导在下属面前总是摆出一副目无下尘的样子,只管发号施令,不与员工沟通,结果导致人心涣散,离心离德。
    D.有些文章唯恐在描述上不能穷形尽相,在抒情上不能淋漓尽致,在议论上不能鞭辟人里,结果反倒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 2011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热播的《望长安》《大秦岭》和《大秦帝国》等影视作品中,对陕西省关中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和表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B.遭遇大地震袭击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周边地区现有超过300万灾民,其中绝大部分人无法获得食物、饮用水、庇护所和生活必需品。
    C.奥巴马封杀大银行最盈利的可以带来10%收入的和客户毫无关系的自营交易的计划,在美国政界、学界和华尔街引发了轩然大波。
    D.可以说当初没有大力主张发展自由式滑雪这个项目的韦迪的重视和扶持,恐怕中国军团在雪上项目实现奥运会零的突破还要推迟几年。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犯原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①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
    ②而滑稽模仿却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
    ③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
    ④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与手段
    ⑤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的拼贴
    ⑥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A.①④②⑥⑤③
    B.④②①⑤③⑥
    C.②⑤④⑥①③
    D.③⑤②①④⑥
  • 请结合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解释“天花板效应”。不超过50个字。
      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的“企业女性”的专栏当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
      “天花板效应”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打破天花板效应:女生能够进入美国大企业的高层吗?》一文。后来,《打碎天花板效应》一书对这个问题又做了深入讨论。玻璃天花板基本上的内涵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没办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想顺着职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上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在大海的黑夜里,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在森林的黑夜里,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他们快乐无比,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实在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地接受了。
      第二天他们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