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江苏省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首/无之谈 妊/寥若角/轻畸重 浅/日西山
    B.罗/消除命/弃一切 闻/流言语 装歌载舞
    C.古/颓断壁 式/装作样 视/不人事 呼/长短叹
    D.攘/不屈不 车/头转向 火/制文章 疹/逾而宴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皮影戏曾经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   某报刊登出四篇文章,并设立专栏,请你依据文题拟一合适的专栏话题。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
    ①《豆腐牛奶给你强健骨骼》
    ②《粗纤维食品使你肠胃无忧》
    ③《蔬菜水果让你不感冒》
    ④《健康的膳食是金字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同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江苏省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成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顗见而奇之。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时名流。
      通之贻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粲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室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齐永明中,累迁尚书仪曹郎。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齐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而已,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累迁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四年即真。历位左户尚书,安成内史。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历秘书监,太常卿,迁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尝饷栗,置绢于簿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五年,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 阀,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世称为学府。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卒,谥曰贞。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诛——坐:因犯……罪
    B.深见礼,为郡主簿——辟:避开、躲开
    C.王帝位,放时臣隶争求权宠——嗣:继承
    D.子妇尝得家牛肉以进昭——饷:赠送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明傅昭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     ]
    ①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
    ②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
    ③昭独廉静无所下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
    ④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宫宦簿闻,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
    ⑤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日:“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⑥县令尝饷栗,景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昭六岁时成了孤儿,他对父亲的死表现出的哀伤痛苦和成年人一样,后来被外祖父收养,十岁时,傅昭在朱雀航卖日历,雍州刺史袁顗看见他后很惊奇。
    B.傅昭曾经担任南郡王的陪读.南郡王继承帝位后.南郡王从前的臣属跟他争相求取权利和宠幸,但他坚守正道而无可参劾,最终没有遭到祸患。
    C.粱武帝向来看重傅昭,让他参与朝政讨论。傅昭曾在临海做太守,他引周文王和百姓共享园囿的典故,下令不要封闭蜜岩。
    D.傅昭知识渊博明晰古今,见其了解历史人物,魏、晋以来,官吏、宗室、大家族的通婚情况,他说起求都没有任何疏漏,当时人称他为“学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怍。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7)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后汉书》)
    (8)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鲁迅《答客诮》)
  • 水墨文字
    冯骥才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农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的事物。
      比如前边所说树枝的线条可以直接抒发情绪。再比如,这种种情绪还可以注入流水。无论它激扬、倾泻、奔流,还是流淌、潺缓、波澜不惊,全是一时的心绪。一泻万里如同浩荡的胸襟;骤然的狂波好像突变的心境;细碎的涟漪中夹杂着多少放不下的愁思?
      还有秋天的事物。一年四季里,唯有秋天是写不尽也画不尽的。春之萌动与锐气,夏之蓬勃与繁华,冬之萧瑟与寂寥,其实也都包括在秋天里。秋天的前一半衔接着夏天,后一半融入冬天。它本身又是大自然最丰饶的成熟期。故此,秋的本质是矛盾与斑斓、无望与超逸、繁华与短促、伤感与自足。
      能够把一切人生的苦楚都化为一种美的只有艺术。
      在秋天里,我喜欢芦花。这种在荒滩野水中开放的花,是大自然开得最迟的野花。它银白的花犹如人老了的白发。它象征着大自然一轮生命的衰老吗?如果没有染发剂,人间定处处皆芦花。它生在细细的苇秆的上端,在日渐寒冽的风里不停地摇曳。然而,从来没有一根芦苇获花是被寒风吹倒吹落的!还有,在漫长的夏天里.它从不开花.任凭人们漠视它.把它当作大自然的芸芸众生,当作水边普普通通的野草。它却不在乎人们怎么看它,一直要等到百木凋零的深秋.才喷放出那穗样的毛茸茸的花来。没有任何花朵与它争艳。不,本来它的天性就是与世无争的。它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我敢说,没有一种花能比它更飘洒、自由、多情,以及这般极致的美!也没有一种花比它更坚韧与顽强。它从不取悦于人,也从不凋谢摧折。直到河水封冻,它依然挺立在荒野上。它最终是被寒风一点点撕碎的。
      在这永无定态的花穗与飘逸自由的茎叶中,我能获得多少人生的启示与人生的共鸣?
    1.请分析“它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能够把一切人生的苦楚都化为一种美的只有艺术”在结构和主旨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别说说“最自然的事物”和“最人为的内涵”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江苏省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含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 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的,而在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 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于艺术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追术溯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之“礼”写生活常情之“情”及其统一,从来源上说.这种基本规定一方面直接来自中国古人自身的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情更是与“巫史传统”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情是间接来自这种独特传统的。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无疑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被转化为札与情的合,而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对于作为感性学的儒家美学而言,情较之礼才是更为根本的,或者说,儒家美学最终就是以情为本的。所以,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思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美学思路。
      在孔子本人那里,这种情的实现更多是在诗与乐当中完成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表明不仅诗之“兴”是达于礼的前导,而且礼与仁最高要在乐中得以完成和完善,诗与乐将礼前后合围在中心,孔子正是意识到了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由此可见,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以情为本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关学的道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关系密切,内在融通没有隔膜。
    B.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也是依据于艺术,生活与美学,虽思维模式方面是两分,其实如出一辙。
    C.在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的浸渍下,中国古代人的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始终融合于一体。
    D.对儒家美学而苦,“情”是最根本的,早在孔子之时,就意识到乐才能实现人格的完成。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世人的眼中,老庄道家总使人感到“看不穿,识不破”。孔子见到老子时,给这位“智者”的评价是他像腾云驾雾、变化无常的“龙”。具有诗人兼哲学家气质的庄子,背世弃俗,蔑视权贵.旷达不羁,更使人有“冷眼看世界”的表面印象。其实,庄子的内心世界深邃丰富,在那无动于衷的“冷漠”面孔下,隐藏着一颗执著人生的“火热”的心。
      其实,生活中的冷眼与热心现象也普遍存在着,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联想与思考?
      请以“冷眼与热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 万 乘 之 国 伐 万 乘 之 国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王 师 岂 有 他 哉 避 水 火 也 如 水 益 深 如 火 益 热 亦 运 而 已 矣。” (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2.《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齐宣王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与“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的风格不相适应,《女神》采取了格律诗的形式,音韵和谐而严谨。
    B.《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他长于思考,但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
    C.《呐喊》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鲁四老爷、单四嫂子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D.《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 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E.《家》中梅与瑞珏都其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 (1)“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要叙述这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可以说就是一部写计谋的书,请指出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成功运用何计,并作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6日在第四届清华EMBA校友返校日暨“金融大动荡时代的中国机遇”高端论坛上,从三大需求解读我图经济现状.认为我国一季度经济状况要比预训状况好。
      在此次论坛活动中,姚景源对2009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做出了一个判断:首先,中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其次,从月度环比指标看,我国各主要的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好、向上、积极的迹象:此外,我国为战胜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所出台的‘揽予计划成效凸显。总之,我国一季度经济状况要比预计状况好。
      在投资需求方面,姚景源分析指出,2009年一季度中国全杜会投资增长率28.8%.比去年同时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但考虑到PPI的价格、原材料价格、动力能源价格都在下降,此增长率含金量远远高出正常理解。若还原成可比价格,一季度中国全社会投资增长率一定会超过30%。
      由于政府实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投资市场充满活力。他认为目前我国投资有三大特点:一是基础设施高度增长。第一季度我国基础设施增长率达到54.3%,其中铁路投资更是翻一番,达到102%:二是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加。第一季度我国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由于新开丁项目是下一步的在建项目和新选项目,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强大:三是中西部的投资增速更高更快。
      在消费需求方面,姚景源说人们的消费信心大大超出他的预想。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5.9%,特别是汽车业。第一季度美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35%。我国第一季度乘用车销售超过200万辆,其中3月份全国乘用车销售77.2%,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26.7%。这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例如1.6L排量以下购置税减半,农民购买摩托车、汽车财政开支补贴,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增长。消费的增长和稳定标志着现在人们信心得到了提振。
      在出口需求方面,姚景源指出,我国2月份出口增长额是- 25.7%,3月份达到17.1%,形势仍然严峻。虽然整体趋势下滑,但是,从月度环比状况看,我国出口下滑趋势在收窄。
    1.我国一季度经济状况要比预计状况好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使我国季度经济状况要比预计状况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