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高二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桎梏(gù) 渐(jiàn)染 面面相觑(qù) 流觞(shāng)曲水
    B.解(jiě)数 厄(è)运 日薄(bó)西山 味同嚼(jiáo)蜡
    C.搭讪(shàn) 悲恸(tòng) 茕(qióng)茕孑立 前合后偃(yǎn)
    D.亢(kàng)旱 栉(zhì)沐 命运多舛(quǎn) 暴殄(tiǎn)天物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粗卤 不径而走 宣泄 蜂丝蚂迹 军中无细言
    B.松弛 食不裹腹 追溯 不落窠臼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精萃 美仑美奂 即使 矫揉造作 成者王候败者寇
    D.重叠 归根结底 脚根 再接再厉 敲竹杠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
    A.唐代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它脱胎于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在中唐到达它的创作巅峰时期,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鲁迅先生指出唐传奇已是“有意为小说”。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它正面描写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本质。
    C.《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的作者依次是元代的关汉卿、元代的王实甫、明代的汤显祖和清代的孔尚任。
    D.莎土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万尼亚舅舅》等戏剧是他的代表作。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B.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十八日举行,温家宝总理参加与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全面阐述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C.沈浩同志为我们党员干部立了一面镜子,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和他对照,都要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
    D.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融合了上海世博会会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据5月13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朝鲜发表有关核聚变声明,正值朝鲜半岛因韩国“天安舰”沉没而局势紧张之际,韩国要求武力报复朝鲜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少韩国媒体把两者联系起来。韩国《每日经济》说:朝鲜的主要目的是向国际社会示威。
    B.古典小说能够做到“成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
    C.我国蒙学教育历史悠久,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根据一些史料推断,大概从孔子那一代的时候就有蒙学”(张志公《蒙学全书·序》,吉林文史出版杜1991年版)。
    D.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高二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把它或者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像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蕴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蕴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蕴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前者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至于是否会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倒不十分重要。写景诗,应该是意象发挥描述作用的范例,诗人利用种种意象,为了的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我们经常会说某写景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某写景诗透露了诗人归隐的意向等等,但这种从整首诗反映诗人情志的指涉作用,自与意象本身的指涉作用有所区别,单看“小桥流水人家”,何以见出飘零游子的孤寂心情?指涉作用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者智识而引起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是第二位的。这种作用小可见于比喻、借代等辞格,暗示、象征等局部艺术手法,大可见于讽谕诗、寓言诗等诗歌类型。然而,还有一些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其组成部分犹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令人难以辨别它们是在描述还是在指涉。不过,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意象具有这两种基本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1.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B.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2.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     ]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B.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意象包含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因而产生了意象的包蕴性。
    3.依据文章内容,不属于“广义意象”的一项是
    [     ]
    A.广义意象是作者的构思与读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B.广义意象是形诸笔墨与作者头脑之中的艺术形象。
    C.广义意象是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
    D.广义意象是诉诸感官的与引起思考的艺术形象。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关于言、意、象中的“象”,意思应该与本文“意象”的“象”不同。
    B.如果只承认意象的狭义定义(意加象),那么,意象的具象性和包蕴性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C.意象具有具象性,因而具有描述作用;意象具有包蕴性,因而具有指涉作用。
    D.只有把意象的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诗句中的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
  •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迎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dí),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立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灯火:灯火费;②考满:明清时考察官吏的一种制度;③捷南宫:指在会试中考取了进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词赋,冠当时——绝:超过
    B.无何寝疾,公问不绝——遗:遗留
    C.公以其久,恐误岁试——客:客居他乡
    D.疾革难遽,请先发——瘥:病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说明叶生有真才实学的一组是
    [     ]
    ①文章辞赋,冠绝当时 ②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③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匣子
    ④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 ⑤公子又捷南官,投部中主政 ⑥生入北闱,竟领乡试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生的文章名冠-时,但时运不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丁乘鹤见到他的文章大加赞赏,时常给些钱粮让他养家。
    B.叫生参加乡试,由于丁乘鹤在学政面前说了不少好话,最终金榜题名,丁乘鹤将考卷底稿拿来看,击节称赞。
    C.叶生十分感激丁乘鹤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教授他的儿子,使丁再昌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及第,最终在礼部做了官。
    D.丁再昌考中进士后,叶生最终也考中了举人,他衣锦还乡,可是他的妻子看到他死而复生,惊吓得扭头便跑了。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背诵默写填空。
      逆行于秋风之中,此时正值“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耳边仿佛传来张生与崔莺的低泣:“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亲情也在唱起动人的歌,李密因为祖母“_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放弃仕宦于朝延,“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潸然然泪下。走出儿女私情的缠绵悱恻,你会为祖国河山的美丽画卷所深深震撼:无论是“难于上青天的”的蜀道,还是欣赏“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都能让人感受到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美好。置身于无边天地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由使人感觉自身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走出文学殿堂,我们得到了情操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我们耳边仿佛始终回荡着悠扬的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畅游文学殿堂,你的眼前浮现一首首动人的诗,你的耳边回响一曲曲优美的歌。
◎ 2010年人教新课标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高二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哲学草
    谢文合
      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莲蓬勃勃的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灌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污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静静,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拔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茏茏,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浅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或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趋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忧乐不牵,俨然道家风范。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
      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
      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
      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情。
      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散文》2003年第9期)
    1.迎春花本是自然之物,作者却赋予它儒学、道学、佛学的哲学境界,并给它命名为“哲学草”。(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指出迎春花与儒学、道学、佛学之间的相似点。
    (2)请你模仿“哲学草”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任选一种事物,给它命名(如“聪明泉”),并简要说说这样命名的理由。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既已赋予迎春花以儒心、道心、佛心,却又说“然而我仍有所憾”。请说说作者“憾”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先写夏、秋、冬时的哲学草,后写春天的哲学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以指称事物的“它”来指代哲学草,结尾却充满感情地称迎春花为“我的哲学草”,这种转化表明了作者对哲学草所代表的人生境界的倾慕。
    B.“‘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C.全文以草喻人,托物言志,处处写草,而又笔笔写人,可见出作者高雅的文化趣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D.作者情之所至,即赋《相见欢》一首,主要抒发了作者见到料峭寒风中的梅花的欢欣之情。
    E.本文以象征手法,叙议结合,对哲学草精神品质所进行的深刻揭示和热情赞扬实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讴歌。
  •   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的田径世锦赛上,一道黑色的闪电划过柏林蓝色的跑道,牙买加飞人尤塞恩·博尔特以9秒58的惊人成绩夺冠,并打破自己保持的100米世界纪录。赛后,世界各大媒体都纷纷送上了赞美之词,我市相关媒体也作了报道。
      下面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以下媒体拟写出饱含赞美之词的新闻标题。
      襄阳日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襄阳电视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自选诗人,仿写两个句子。
    高适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瑰丽雄健,黄沙、烽火、胡笳、弓刀,豪情填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从下列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说你更欣赏哪一位文学形象。通过比较,陈述理由。50字以内。
    第一组:林黛玉和薛宝钗
    第二组:林冲和武松
    第三组:翠翠和水生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行走”为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