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第47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玉(diàn)   (xiū) (xiān)陌   (xiàn)雪
    B.(qī)隐    (chì)  (jī)旅   (yí)逦
    C.马(wéi)  (ān)熟  (tì) (chí)躅
    D.桎(gù) (bò) (tīng) (yì)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阔绰 凋谢 阑干 修葺 一泄千里
    B.伺机 斑斓 隐逸 挑衅 目不遐接
    C.砧板 阴霾 绮丽 战栗 不胫而走
    D.寒喧 度假 戍守 寂寥 鞠躬尽悴
  • 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羡 碧落下黄泉:穷尽
    B、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烟涛微茫难求:音信
    C、栗深林兮层巅:使……震惊 我欲之梦吴越:因为
    D、两朝开老臣心:表明 云鬓半偏新睡觉:睡醒
  •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他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B、“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C、“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D、《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体部分是“梦游”,诗人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幻想之中,表现出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第47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C、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长恨歌》是一首代表白居易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抒情诗。
    D、杜甫的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著名作品。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日四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C.成都“12·14”特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被判死刑。
    D.近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在推进水价改革过程中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好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的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宦者之害,非一也——端:方面
    B.小信人之心——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之——觉:觉察
    D.不而不悟——幸:宠幸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第47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3、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4、山寺钟鸣昼已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亦乘舟归鹿门。
    5、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__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_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7、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___。
    8、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__。
    9、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据词意,说说词人游春时在感情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诗词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乃至数字传神。试分析“萦”“唤”二字在词中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诗意照亮人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