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海口市高三语文高考调研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心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几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童虽幼,公辅也——器:人才
    B.诏以中书省枢密院事——行:施行
    C.因饥馑,盗贼滋横——比:近来
    D.臣年少,谬膺重任——以:因为
    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     ]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有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分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来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攲yǐ: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海口市高三语文高考调研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吾尝跛而望矣,_______________。(苟子《劝学》)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冰城情牵温哥华
    一一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 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
      “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别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道“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
      “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
      “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充分说明在这块金牌背后,是申雪、赵宏博艰辛训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B.申妈妈说“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她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在夺取这块金牌的过程中,赵宏博付出的比申雪多。
    C.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详细地记录了在申雪、赵宏博夺冠过程中,他们家人经历的心路历程。
    D.这篇新闻的选择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雷家人的牵挂。
    E.这篇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平实质朴,具有口语化特点,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2)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标题是“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再大的困难都不以为意,他们都一定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的。
    B.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削足适履,一味照搬别国经验。
    C.黄昏时分,暮色苍茫,站在假日海滩朝琼州海峡方向望去,只见海雾迷茫,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一样扑朔迷离
    D.西南大旱,牵动着我校师生的心,学校领导带头捐款,上行下效,教职工也纷纷捐款,表达对西南灾民的爱心。
◎ 2011海口市高三语文高考调研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江苏常州疫苗造假手法与三鹿公司在婴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手法相似,但其危害性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受害者最少超过100万人。
    B.海口警方对参与赌博,为赌博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或充当“保护伞”,坚决予以辞退或开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观众当然需要娱乐,但更需要多方面的文化营养,需要在艺术熏陶中特别是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中走向精神境界的现代化。
    D.目前,建行、工行收紧了首套房贷优惠政策。只有客户购买其网上银行的产品,才可获首套房贷首付3成利率8.5折、首付4成利率8折的优惠。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沿着主校道缓缓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平淡的桂花奉献给人们诱人的芬芳。
    ①桂树如同一把撑起的伞,在细细绿叶中隐藏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桂花
    ②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踏入桂园,香味更加浓烈
    ③校道两边的法国梧桐像欢迎首长的士兵一样挺立着,高大雄伟
    ④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奇香,循香寻找其源,方知有桂园
    ⑤树干粗壮,孔武有力,树叶迎风起舞
    ⑥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A.④①②③⑤⑥
    B.③④②①⑤⑥
    C.③⑤⑥④②①
    D.④②③①⑥⑤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要求不超过25字。
      伊利诺斯大学心理专家约翰·休斯曾做试验,在给自己的病人播放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鸣奏曲》时惊奇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人的症状减轻。与此同时,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最后证明只有莫扎特的音乐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比较喜欢的模式重复。”这可能就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历史人物作点评。
      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尤未悔。挫折在他的人生征程上左右相伴,但他在挫折中实现了生命的涅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长长的睫毛可以遮挡风沙,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够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的身子不至于陷在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