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duì)现 谤(mǐ) (yì)业 (qiān)期
    B.粗(cāo) (jū ) 泰(pǐ)   (lěi)
    C.慰(jí) (lì) 郁(yī)   施(wèi)
    D.(shú)罪 (pěi)见 (zhào)   辙(hé )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蓊蓊郁郁 浅尝则止 不屑一顾 永垂不朽
    B.繁芜丛杂 义愤填膺 以身作责 大笔如椽
    C.中南捷径 人才辈出 没精打采 心急如焚
    D.安之若素 消声匿迹 揠苗助长 曲水流觞
  •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听说贵校在教学管理上有许多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特地登门学习,请多做指教。
    D、从蔡元培先生的演说词中,我们看到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包容性的襟怀及坦荡境界。
  •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既若录(相当于“我”)
    B.誓天不负(相当于“你”)
    C.酒当歌(对着)
    D.忍而攘诟(侮辱)
  •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相与枕藉舟中——浩浩如冯虚御风
    B.扣舷歌之——客喜
    C.得府君书——始还家门
    D.自其不变者而观——及其所既倦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箱帘六七十   冯虚御风
    B.王回深父   山川相缪    乘彼垝垣
    C.犹可说也   芳菲菲其弥章  匪来贸丝
    D.而卒莫消长也 壬戌之秋    岁亦莫止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可怜体无比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本自无教训  白露横江
    C.感慨系之矣  共事二三年,
    D.非常之观   夫人之相与
  • 对下列各句划线词活用情况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始于其址 ② 自秦罗敷     ③ 昼勤作息 ④ 常在险远  ⑤ 顺流而也   
    幽壑之潜蟜 瑟吹笙 ⑧ 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⑨ 火尚足以  
    A.②⑤⑨相同
    B.①②⑤相同
    C.①③⑧相同
    D.④⑥⑦相同
  •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与例句“不能喻之于怀”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① 此余之所得也  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 有碑仆道
    ④ 为仲卿母所遣 ⑤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⑥ 凌万顷之茫然
    ⑦ 渺渺兮予怀 ⑧ 而又何羡乎 ⑨ 仕宦于台阁
    A.①④
    B.⑥
    C.⑦⑧
    D.②⑤⑨
  •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歌,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序”“赋”“记”“表”等都是文章体裁名称,其中“序”也叫 “前言”,列于卷首,附于卷末的文字叫“后记”或“跋”。
    E.“壬戌之秋”,“壬戌”是古 代干支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日。“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语于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1.下列句子,不构成石奢“自刎而死”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杀人者,臣之父也
    B.废法纵罪,非忠也
    C.追而不及
    D.伏诛而死,臣职也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奢”坚直廉正”一组是
    [     ]
    ①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 ② 纵其父 ③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④ 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⑤ 王赦其罪,上惠也 ⑥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3.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4.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6.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则游者众。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此段突出描写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B.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C.生命在追求过程中,叶片脱离枝条,生命枯萎,满目萧索,令人对生命的短暂无奈、伤感。
    D.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E.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看透人世悲凉,人生轮回,只有默默承受苦难的过程。
  •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一组:朱自清与郁达夫 第二组:屈原与陶渊明 第三组:王安石与苏轼
    注意:(1)对所选组中人物进行比较;(2)不出现常识性错误;(3)字数在50字左右。
    你喜欢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一首小诗: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伧。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这首诗使你想起了什么?请以这首诗的内容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