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qiān)期  垝垣(guǐ héng)  (sháng) 骙骙(kuí kuí ) (qiǎo)然
    B、修(kuā ) (suì)  (zhuó) 侘傺(chà chì ) (shāng)
    C、(zhì)鸟 (gāo) (lǎo) 伶俜(líng pīng) (pán)石嗟悼
    D、(jī)钱 泰(pǐ ) (chěng)怀 踯躅(zhí zhuó) (shāng)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哽咽 鮭珍 磕死 归聘 素兴夜寐
    B、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呦呦鹿鸣 何时可掇
    C、放浪形骸 崇山俊岭 清流急端 情随事迁
    D、余音袅袅 正襟偎坐 杯盘狼迹 酾酒临江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2)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4)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9)_____________,少长咸聚。
    (10)_____________,鸡鸣桑树颠。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以游骋怀——目:眼力 范增数项王——目:以目示意
    B、或寄所托——因:依 随着于今无会——因:机会
    C、可乐也——信:相信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人:人们 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足以极视听娱——之:助词,的 及其所既倦——之:到达
    B、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 所以不成者——所以:……的原因
    C、犹不能不之兴怀——以:因 倚柱而笑,箕踞骂——以:用来
    D、当欣于所遇——其:他们 还也——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3、翻译下面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除了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之外,还运用什么的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凤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新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风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新求救,觉新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风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B、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还是在陈姨太的建议下,公馆的太太们要求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
    C、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D、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 简答题。(100字左右)
      “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请你们绝了妄想罢,我的条件不接受,我是决不会回来的”。 高家谁逃婚了?请简述这一逃婚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 里仁》)
      ②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论语 雍也》)
      注释:(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下列各项中,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是对于“力不足者”,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要苛求人人都去行仁德。
    B、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C、冉求对孔子所讲的“道”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给自己画了界限不想前进,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B、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C、“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D、“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这句话的含义是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E、文中多处写到雾气,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2、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1)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2)
  • 请根据语意以及出处在画线处依次填写这些成语。
      示例:语出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成语:曾经沧海
    (1)语出卢纶的《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牧》:“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原来是指窗户轩敞;后来多用作形容为人处世手腕圆滑,面面俱到。成语:______________
    (2)语出杜甫的《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形容人极为聪明。成语:______________
    (3)语出白居易的《晚春闲居》:“宿酲寂寞眠初起,春意阑珊日又斜。”含义是大好的春光快要完了。成语:______________
    (4)语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前用此成语指称进士及第;现多用来人做事如意,兴奋踊跃。成语:______________
    (5)语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有权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成语:______________
  •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