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愿(sù) 行(lǚ) 待 (jí) 茕孑立(qióng)
    B.脚(huái) 约(qì) (huì) 天崩地(chè)
    C.拔(zhuó) 趄(liè) (kě) 铛玉石(chēng)
    D.护(bì) 诚(dǔ) 慢(bū) 有条不(wěn)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关系到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啊!
    B.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C.对于这一家人来说,那段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忘怀的。
    D.这个人不讲究物质待遇,就是给他咸鱼和榨菜,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一篇优秀文章的重要标准。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C.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才能做好。
    D.灵芝姑娘牵着她的小鹿,喂饱了山上的灵芝草,饮足了灵芝泉里的泉水。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了几道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了整个树林。
◎ 2010-201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尚节亭记
      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卉木也——特:只是
    B.坐右之器以——欹:倾斜
    C.于是乎有焉——裨:补偿
    D.在子思则,在曾子则过——宜:适宜
    2.下列各项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莲取出污而不染 ②人居远未来
    B.①或之比德而自励 ②常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C.①予观而喜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①夫竹之物,柔体而虚中 ②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句子中与“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过烽火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会稽黄中立,喜欢培植竹林,后又在竹林中修造了一座“尚节亭”;他认为读书人要效法竹子,虚心有节。作者对此十分赞赏。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难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
    D.从文章末段“然则”“苟然”等词句分析 ,作者认为黄中立看到竹有节,联想到为人处世也需求大节,因此植树建亭,以之为“读书游艺”之所。
    5.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其义一也。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 节俭的时代新意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俭朴节约,却似乎是一个新鲜事儿。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相反,却生活在舒适滋润,甚至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优越的时代环境中。如今他们步入社会不久或刚刚走上社会,就要直面不期而至的金融风暴和经济疲软。在经济寒潮面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摒弃了“抠门”这个概念,拿起了“节俭”这个有效武器。
      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变化,并顺势呼唤传统“节俭”意识的回归。同时,又要引导青年人,包括老一辈,全面把握节俭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自觉地把节俭品德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的“节俭”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今天我们所主张的“节俭”,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清苦贫困,要人们什么都去省,一切都不要用,而是要人们能省则省,该用则用。因为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认为“圣人制用,丰约各有适”。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来说,应当以保持相对舒适甚至体面的生活为前提。但是,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单纯地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需求。“简朴并不是要人脱离世俗的欢乐,而是摆脱那些仅仅是投合我们的虚荣心及欲望。”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只是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能尽量做到节俭。“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而且“它能使人最大程度地享用生活”。
      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中央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这是十分正确的。但这种消费是指必需、正当和合理的消费,是对国计民生有利的。
      消费不能是盲目的。消费需要引导,需要健康、科学而有序。社会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推动经济;个人消费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我们应当基于对经济的研判,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的消费文化来指导和统领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中央的精神,一方面要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片面强调消费,重蹈美国社会一度消费无度导致金融危机的覆辙。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俭朴节约,却是一个新鲜事儿。  
    B.作者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节俭”的内涵也应有所变化。  
    C.作者认为如今的“节俭”,并不与健康而舒适的生活相矛盾。  
    D.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  
    E.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我们应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进行各种消费。
    2.下列不属于作者关于“节俭”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青年一代因为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所以不懂得节俭。
    B.今天所提的“节俭”内涵跟过去不同,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
    C.摆脱那些投合我们需要的虚荣心及欲望后,人们才可能做到正确节俭。
    D.“节约”是指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合理地安排我们的财富。原则上是能省则省,该用则用。
    3.为什么说“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经济寒潮面前,为什么既要注重“节俭”,又要促进“消费”,二者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②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要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脆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③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④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⑤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⑥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⑦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⑧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⑨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⑩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第一自然段写在黑色的秋夜里唧唧的秋虫,远方的钟楼上响起的钟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句式和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文字连用了四个“有的人”,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各举出一个符合文意的典型事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考官说:“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展开联想想像,描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画面,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这一天”,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