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河南省商丘市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上古时代,人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毫不足怪。然而,从哥白尼时代开始,我们就被降级为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恒星公转的行星,而该恒星又是绕着我们看得见的不过是一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典型星系的外边缘公转。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假定,在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这只有在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胀率处处相同时才有可能。平均密度或膨胀率的大区域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不同。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如此之均匀,所以人们可按照一个单独的数,即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它。现在这个距离在增大,但是人们预料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正在降低这个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这和起始宇宙的大爆炸相当相似。大挤压是被称作奇性的一个东西,是具有无限密度的状态,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这就表明即便在大挤压之后存在事件,它们要发生什么也是不能预言的。但是若在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的连接,就没有合理的方法说一个事件发生于另一个事件之后。也许人们可以说,我们的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而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1.对“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对于上古时代,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固然有所进步,但认识的还不够十分到位。
    B.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围绕着普通星系公转的恒星公转。
    C.我们和上古时代的人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地球只是一个绕着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D.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是古人认为的宇宙的中心,它和其他众多星系的背景是一样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可以按照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宇宙,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均匀的。
    B.虽然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宇宙的膨胀率。
    C.“大挤压”和“大爆炸”后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此状态下失效。
    D.作者认为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肯定了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客观事实。
    B.作者认为宇宙的遥远的未来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C.宇宙的平均密度无论是大于临界值或小于临界值,地球都会收缩。
    D.目前还不能预测宇宙在大挤压后将会发生什么或不发生什么。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墨竹赋》以与可——遗:赠送
    B.投地而骂——诸:之于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D.月落庭空影长——许:大约,左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轼与文与可的情谊的句子是
    [     ]
    ①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②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③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④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⑤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构思成熟后,再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的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是因为学习不够。
    C.作者与子由都跟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作者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D.文章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和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他漠视名利、坦率、幽默的个性,以及与作者的深厚情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请简析第二、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河南省商丘市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杜甫《蜀相》)
  •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深刻鲜明。
    C、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看似平实,实则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
    D、文章写作者给陈寅恪先生读《通鉴》,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写陈先生的严格要求,意在表明陈先生治学的严谨。
    E、陈寅恪先生的诗句“繁枝虽好近残春”,感叹时局虽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自己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陈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条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试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鱼忘筌 助(jī) 哀声叹气 (měi)
    B、臭名昭著 (dú) 不可逾越 寂(cén)
    C、务去陈言 地(nèi) 学富五车 鱼(zūn)
    D、锱铢必校 送(nuó) 咬文嚼字 (zhuàn)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河南省商丘市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关于考察、检查、视察、评比等形式的工作团可谓是摩肩接踵,甚至已经超出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
    B、集中公布的一系列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回暖持续,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从当日中国金融市场波澜不兴的表现中可略见一斑
    C、回顾历史,闭关锁国、一味妥协曾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屈辱。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作为龙的子孙,我们要谨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D、上海世博会的会徽采用绿色,主体图案惟妙惟肖地描画了一家三口的快乐情形,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止招生中介伪造学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B、广州以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精彩纷呈的文化展示、和谐共处的美好畅想举办了一届历史上规模最大、竞赛项目最多的第16届亚运会。
    C、可以预言,未来五年,不规范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纠正,国家将建立健全货币补偿与社会保障补偿并举的征地补偿。
    D、奥巴马表态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基斯坦随即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会令安理会改革进程变得更加复杂。
  • 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     ]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杜甫《铁堂峡》中“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等诗句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A、①③④⑤②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④①②⑥
  • 请改正下列句子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姜叔叔:
      惊闻足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拜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晓伟

    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只小老鼠总是愁眉苦脸,因为它非常害怕猫。天神很同情它的遭遇,便施法把它变成了一只猫。老鼠变的猫又非常害怕狗,天神就把它变成狗,但它又开始害怕老虎,天神就让它做老虎,但它又整天担心会遇上猎人。最后天神只好又把它变回老鼠,并且说:“不论我怎么做都帮不了你,因为你拥有的只是老鼠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