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叱/取 荟/沉/序/风沐雨
    B.候/赏 风/造 教/好/臧人物
    C.跌/慕/温/首/浩无边
    D.然/热/整 赏/手 熟/万马齐
  •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位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绚丽多姿,有的质朴无华;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
    B.王某刺人重伤,仓皇逃窜,公安人员在其家附近布控守候,上午10点多,风尘仆仆的王某出现了,终于被刘警长等人抓获。
    C. 这些来自珠三角的游客们,在陈慈黉故居流连忘返,趣味盎然,对这座中西结合的“驷马拖车”式建筑,评头品足,赞不绝口。
    D.当时,站出来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几乎全都是朝中重臣,而司马光首当其冲,他九度上表,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言辞甚是激烈。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位奋斗在科技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曾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业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B. 雷锋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精神,曾激励着几代人,然而,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今天,雷锋精神竟然被许多人冷漠乃至遗忘了。
    C.中国民众之所以对日方态度表示不满,是因为日方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没有客观、负责任地反省自身导致的。
    D.10年前,英国农民卡龙因银行操作失误“吞”了7万镑存款,自此他一家人的生活便陷入困境,但银行却一味以“拖字诀”敷衍他。
◎ 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___________。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④⑤①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今孔丘得据土壤——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而——殆:懈怠
    C.景行行止——景行:大路
    D.大路学者之——宗:尊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夫子道至大 ②夫道不修也
    B.①吾为于此 ②凤兮凤兮,德之衰
    C.①使知而必行 ②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
    D.①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当时荣,没则已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孔子贤者 / 人之不我信也
    B.今楚,大国也 / 来者犹可追也
    C.昭王乃止/ 是吾丑也
    D.孔子布衣 / 非楚之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 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楚 之 祖 封 于 周 号 为 子 男 五 十 里 今 孔 丘 述 三 五 之 法 明 周 召 之 业 王 若 用之 则 楚 安 得 世 世 堂 堂 方 数 千 里 乎 夫 文 王 在 丰 武 王 在 镐 百 里 之 君 卒 王 天 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艺术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谈“中国式文化创新”
    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今天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
      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宗教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
      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意。(本文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经济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创新引导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B.中国的“新潮文学”走不出中国,证明了西方的理论对中国是无用的。
    C.“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D.只有用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才有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已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
    E.作者认为,中国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的“价值迷乱”,因此还不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
    2.下列有关《易经》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     ]
    A.《易经》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B.《易经》体现的中国文化主张个人要从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进行人生努力。
    C.《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D.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将《易经》解释为“天人不相预”,认为“天”和“人”没有关系。
    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远山
    严阵
      ⑴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的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的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⑷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⑸我曾到过黄山、泰山、庐山和峨眉。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有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
      ⑹而远山却不。
      ⑺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⑻那是你吗?我从我的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的看清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络。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⑼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
      ⑽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⑾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进你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⑿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的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⒀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空间。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时间。因此,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⒁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 选自2003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作者说:“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这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的有关段落,举例赏析作者是怎样将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已毕业的学生编写了一本《学子心迹》,记录了他们走过高三的心路历程。希望与师弟师妹分享,并对他们有所帮助。请你为这本《学子心迹》写一段刊首语。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王年过半百了,朋友劝他早上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刚跑了两天,有人说,老年人跑步损害膝关节,你还是游泳吧;刚到江里游了两天,有人说,江水污染那么厉害,你还是打太极拳吧;刚打了两天太极,又有人笑话他说,你笨手笨脚不协调,还是……
      唉,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老王为难地想。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