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人教新课标福建省东山二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____。
    (5)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
    (6)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_________________,鸡鸣桑树巅。
    (9)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 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②孔道:大路,通道。③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④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⑤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⑥谣俗:风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女朴——鄙:浅陋
    B.耸秀不可——悉:熟悉
    C.于阴晦——迨:遇到
    D.试从读书——暇:空闲
    2.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
    [     ]
    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       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③上有台,台东有亭        
    ④舍后有池以荷  ⑤东外折,断水以菱         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此诗构思巧妙,笔触灵动,把乡情乡梦写得真实可感,有无限情趣,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学年人教新课标福建省东山二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公爵夫妇暗中令仆人装扮成魔法师和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由魔法师把杜尔西内娅带到堂·吉诃德面前,说杜尔西内娅已着魔,唯一的解救方法是桑丘要承受三千三百鞭,桑丘不愿意,经过众人的劝解,他勉强答应。
    B.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堂·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堂·吉诃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堂·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堂·吉诃德才作罢。
    C.“我的天啊!咱们这位女主人比鹞子还轻巧呢!最灵活的果都巴人或墨西哥人上高鞍也没她这本领。……”   
      堂·吉诃德要去拜访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公主,可是桑丘却把路过的三个村姑说成是杜尔西内娅和随从。堂·吉诃德便跪下大献殷勤,他看到那位被认作杜尔西内娅的村姑被驴儿掀翻在地,还一味地加以赞美,说了上述一番话。
    D.面对阿尔迪西亚多拉的柔情挑逗,堂·吉诃德让人在他屋里放了一张吉他琴,在晚上十一点左右唱歌,借歌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不料突然很多猫跑到了他的房里,堂·吉诃德骑士作风发作,认为猫是妖怪。与它们进行搏斗,脸被撕得千疮百孔。
    E.桑丘不幸和灰驴一起跌进了洞里,一人一畜度过了漫漫长夜。第二天,堂·吉诃德骑着马也差点掉进了那个洞,幸好及时勒住了缰绳。堂·吉诃德听到有人在里面求救,确定是桑丘,马上用绳索把他和驴子拉了上来。
  •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简述桑丘的“总督生涯”。
    (2)简述堂·吉诃德自称“狮子骑士”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_______________”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孟子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养民” 措施,其中提到“________”一词,这正是现代社会强调的“合理开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最终才能实施孔子的“____________”措施。
    (2)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学年人教新课标福建省东山二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益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的时效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时效性较低。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趣味是活着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如果一直停留在某一平面,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
    3.为什么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以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20l0年世博会临近,上海市政府开展了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有些居委会甚至还组织了劝导队,佩戴红绸带,衣着整齐地立在小区门,看到有穿睡衣的居民便上前劝阻。
      材料二:对于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上海热线网(www.online.sh.cn)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穿睡衣出门是“素质低,不文明的表现”的占42.03%,认为这“很正常,只是图个方便”的占33.95%,而选择“很正常,看不惯就不要看”的也有24.02%。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海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生命中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