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谢(  ) 混沌(  ) 子(  ) 馍(  ) 廿(  )
    (  ) 落(  ) (  ) 叫(  ) (  )
    废(  ) (  ) 着(  )
  •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深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 下列加粗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影——倩:美好。
    B.不能自——已:止,抑制。
    C.何尝不——然:对,是。
    D.回味不——永:久远。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 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笔下的“南国秋”,其景象有什么特色?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故都的秋》文中有“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作者为什么要写朝东?作者写出了槐树的动感,这动感来自于哪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故都的秋》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之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为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许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的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掩盖地有些憔悴色,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促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着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着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洒落。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从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像船一样地缓缓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拍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做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翅膀,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仿佛带着愤怒,对着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土,而又鼓扑着双翅,做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诧。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他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给文中加线的词语注音。
    (1)啾啁(  )
    (2)(  )
    (3)(  )
    (4)(  )
    2.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关于颜色描写的词语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结尾处一改前面轻柔低沉的调子,变得激越起来,和全文很不协调,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一幅久旱之后盼甘霖的景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气氛更加沉闷。
    B.全文既有轻雾般的柔和、梦幻般的朦胧诗情,又有生动明晰的图像,给人一种沉闷而又有所追求的感觉。
    C.文章通过“雨前”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
    D.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咀嚼。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厌倦的感叹,也有积极争取的呼唤。
    E.本文语言精雕细琢,格调沉郁,但是高雅。意境含蓄优美。
  •   古人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路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故都的秋》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试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再如,___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