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人教新课标安徽六安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经典
      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的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的最多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包括中学生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们也就不会过时。
      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学生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
      事实上,“经典”与“创新”并不相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而拒绝阅读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著作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相反,缺乏经典,往往是由于拒绝经典。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一个大诗人。
      当然,在任何时代,创造者总是少数。阅读经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却往往是出于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欲望,自然反映了一种较高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此一追求中,又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和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必然会拥抱经典。经典将提升市民的素质,陶冶市民的品格,赋予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给予前所未有的厚实和高度。
    1.经典对人类有永久的魅力,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B.经典虽然没有提供永恒的真理,但是其中往往有大智慧的存在。
    C.经典虽然没有包含今天问题的答案,但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D.经典具有“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2.以下不是“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可以有效的抑制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呈现的“重理轻文”倾向。
    B.创造者可以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C.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
    D.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能永远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原因是它们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知音。
    B.经典所说的不可能都是真理,但抛开经典就意味着断送文化和创造。
    C.经典是文化之母,要想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D.经典能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之(qì) 风雨焉(xīng)
    B.不积步(guǐ) 骐骥一(yào)
    C.数百之众(jiāng) 隶之人(méng)
    D.然陈涉瓮绳枢之子(yǒu) 致万之势(shèng)
    2.对下列各句划线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陈胜牖绳枢之子
    食埃土,饮黄泉
    A.①②③⑨/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⑨/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⑨/②③⑥/④⑧/⑤
    D.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
    3.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惑而不从师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为天下笑者,何也?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默写。
    (1)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
    (8)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 2010年人教新课标安徽六安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想象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的胡乱翻着书页,粗略的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的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的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的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取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相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的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定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又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尖,后来不知怎么的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我什么病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的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最近的一间药房,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是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俨然 委屈求全 环佩 飞端瀑流争喧豗
    B.骐骥 放诞无礼 巉岩 巫山巫峡气潇森
    C.驯熟 渚清沙白 伶俐 小弦切切如丝语
    D.杜撰 潦倒不堪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 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 回忆而生。
◎ 2010年人教新课标安徽六安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的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谈包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提示:“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可以只从一个方面入手写作,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