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xuàn)丽 (yú) (qiàn)影 (chòu)未干
    B.(shè)免 (shì)好 (qūn)巡 弱不(jīn)风
    C.游(shuì) (mèn) (yí) 不见经(chuán)
    D.(qiú)渡 (pǐ) (xià) (pǐ)极泰来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儆百
    C.端倪 改弦更章 虐杀 原形毕露
    D.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人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 2010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计。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话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虎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
    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厦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今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回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令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而继迁我,必败——薄:轻视
    B.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阵——拔剑切啖之
    B.武康为公令军——不求闻达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亲党——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朝廷无一忠臣——宜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
    A.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1)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__________,并列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玛蒂尔德是小说
    《_________》中的女主人公。
    (2)岂日无衣?____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___,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3)《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隶。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泪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泪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 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用激光使水蒸气“冷凝”成为雨滴,称为激光造雨。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脉冲从空气当中的原子里分离出电子的过程有助于生成羟基原子团,这些原子团可将空气中的硫和二氧化氮变成能够“附着”水蒸气的凝结核,进而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这就和浴室中的镜子表面出现水雾的原理相同。比起在大气层中撒播盐粒或碘化银颗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种更加“清洁”的选择。此项技术尚处初级阶段,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