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9说“木叶”(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shù) 颂(jú) (lái) 萧落木(sù)
    B.阳(cén) (fǎng) 首(lǒng) 得鱼忘(quán)
    C.寒(zhēn) 杆(wéi) (pō) 秋风袅(niǎo)
    D.朗(shū) 窣(xī) 远(tiáo) 灼其华(zhuó)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9说“木叶”(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才恍然大悟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9说“木叶”(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说“木叶”》,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4.诗人为何如此钟爱使用“木叶”二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