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7 陈情表(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茕(qióng) (xìn) (wò) (zhuó)
    B.慢(pū) 幸(jiǎo) (hü) (shèng)
    C.日(dù) (xiè) 理(bèi) 功(jī)
    D.祚(zuò) 育(jǐn) 首(yǔn) 立(jié)
  • 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夙遭闵凶(衅:祸患)
      而刘夙疾病(婴:缠绕)
    B.既无伯叔,终兄弟(鲜:无)
      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C.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
      诏书切峻,责臣慢(逋:逃脱)
    D.本图宦达,不名节(矜:自夸)
       听臣微志,刘侥幸(庶:平民)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7 陈情表(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侍东宫——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B.臣以表闻——以言报项王
    C.诏书下——为尤甚
    D.外无功强近之亲——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
  • 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
    B.门衰祚薄,有儿息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D.非臣陨首所能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7 陈情表(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阅读《陈情表》,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既无伯叔,终兄弟______________
    (2)臣侍汤药,未曾离______________
    (3)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4)则以刘病日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是为哪件事而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将课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换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