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8 咬文嚼字(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
    A.恶(zèng)    (yán)     (ji)     (dú)     
    B.练(níng)     锱铢(zhī zhū)   (zú)     (chéng)   
    C.寂(chén)     (zhuó)    (qiáng)   调(làn)    
    D.付(zǐ)     (qīng)      桥(bà)     (jī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援例  鲁莽  锱铢必较  自明得意  
    B.因缘  乞灵  清沁肺腑  粗知大叶     
    C.斩截  尺牍  若隐若现  学富五车    
    D.玩索  蕴藉  点铁成精  才高八斗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8 咬文嚼字(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___________,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 国标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8 咬文嚼字(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咬文嚼字》,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第3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3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有着意境上的不同,这两种意境,不好用高下来评判,而要看写诗的人想表现哪一种意境。
    B.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C.作者认为贾岛本有成竹在胸,而韩愈不免好为人师,作者在此有推翻韩愈之意图。
    D.贾岛是个有一定成就的诗人,他不可能心里想着“推”而下个“敲”字,或想到“敲”而下个“推”字。
    E.分析韩愈改诗这个例子,用来说明意境一变,文字就要跟着变。
    2.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敲”的事例是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