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葳(ruí)       (qí) 质(zhāo) (zuó)
    B.修(kuā) (ruì) 立(zhù) 郁邑(tún)
    C.裳(wéi) 床(zhuī) 言(jiù) (piāo)
    D.劳(kào) (gě) 脉(mò) 室(mí)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苟余情其芳——自可断来
    B.家来贵门——多后世人
    C.留待作施——采之欲
    D.得府君书——少无俗韵
  • 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桑未落,其叶沃若——采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竞周容为度——我应他人
    C.物物各异——不图子
    D.枝枝相覆盖,叶叶交通——怅然遥望,只是贵人来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固时俗之工巧兮 ②偭规矩而改错 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④宁溘死以流亡
    ⑤怨灵修之浩荡 ⑥佩缤纷其繁饰兮 ⑦芳与泽其杂糅
    A.①③⑤⑥
    B.①②⑥⑦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⑦
  • 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契阔谈 还部白府君   幸可广问讯
    B.咥其笑矣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C.士之耽兮 謇朝谇而夕替  忳郁邑余侘傺
    D.于嗟鸠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终老不复取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两部作品。
  •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善文——属:撰写,写作
    B.汝人邪——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有才”
    C.植既以才异——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冀试用——幸: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     ]
    A.植援笔立成,可观 /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 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 / 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①周大夫行役经京城地区,宗庙公室变为黍稷。他不禁悲悯周的颠覆,彷徨不忍离开而创作此诗。②行迈:远行。迈,行,走。③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④摇摇:心神不宁。⑤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⑥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1)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写“彼稷之苗……之穗……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三章多反复,请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离骚》)
    (2)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文章第1自然段画线处说的“那条河流”指的是哪一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哪一个词句与“指纹”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稿”和“贫血”在文中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的“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使上下文意连贯;与画线的句子句式或修辞手法相同或相近。
      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汉魏的风骨,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有明清的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竹篱茅舍,朝暾霞光;有婉约浓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雅豪放。
  •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歌德说:“住惯了的地方无异于天堂。”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住惯了”“听惯了”“看惯了”中似乎也有“真意”。请用一句话将这种“真意”阐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新课程教学中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成果”,请你仿照样式展示你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提示:材料列举可以结合教材或引进课外资料,研究的问题可以是文章结构方面的,可以是艺术手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个词语意义方面的,等等。
      示例: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悲剧故事的喜剧性结尾
      (二)材料列举:
      ①《孔雀东南飞》,双双殉情后化为鸳鸯。
      ②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 
      ③《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两家合葬殉情青年,两家族消除宿怨。
      (三)研究归纳:反映读者的期待心理,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示: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材料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究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几位淘气的学生为了看一看动物的内脏,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处理方式却让人意想不到:罚学生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闯了大祸的学生只得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对他们的处分。没有料到的是,校长的惩罚竟然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那位带头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