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节 离骚(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侘傺(    )    ②死(    )  ③攘(    )    ④荷(    )  
    鸟(    )    ⑥兰(    )  ⑦谣(    )    ⑧杂(    )
  • 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朝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竞周容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又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 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擦擦眼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我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啊。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看重的。
  • 对下列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说宁死也畏惧流亡,我不忍心坚持这种态度。
    B.“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说自己将来退隐之后,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初服”是指未仕前的服饰。
    C.“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意思是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诗是说人生各有爱好喜欢,而我独爱好修洁并习以为常。
  •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骚”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诗作。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节 离骚(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离骚》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节诗中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人生艰难的感叹。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3.下列对这节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人民生活艰难和自己无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中以赋来直抒胸臆,以比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兴来引出议论感叹。
    C.诗句最后表明自己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
    D.诗中写出了自己因遭众多女子中伤而遭贬的原因。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阎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与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第一段中,“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四段中画线的三句话,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意。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及“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震撼。面对理想和信念,有人选择了生,甚至于苟延残喘;有人选择了死,壮怀激烈。屈原愤而投江,激荡着多少人的情怀,是爱国,是抱负,还是不堪忍辱?你赞成屈原投江的举动吗?请写一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要求:
    (1)要变换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力求新的发现,选择最佳角度表现。
    (2)利用班会或阅读课时间与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华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即使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似乎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赴死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阎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他“相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二为一”,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曹端传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赈,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好之——笃:深,甚
    B.上书邑宰,毁祠百余——淫:不合礼制的
    C.诸生多就墓受学——次:按着顺序
    D.命诸生延之,讲明正学——延:邀请
    2.下列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是(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⑥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端受《辨惑编》的启迪,对佛教、巫婆、神权、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同时,开始研究整理儒学。
    B.曹端读了《辨惑编》之后,与封建迷信彻底决裂,上书官府,请求废除淫祠,为百姓建里社、里谷坛。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对曹端非常佩服,说他是见识广博,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之所以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只是因为他在霍州十六年,为官清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彷(páng) (yàng) (chǎi) (gāo)
    B.谣(zhuó) (shù) (jiǎn) 规矩(miǎn)
    C.杂(róu) 难(lí) (zù) 奇服(hào)
    D.方(ruì) (yuán) (zǎi) (xiāng)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节 离骚(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嫉余之蛾眉兮
    B.何方圜之能周兮
    C.进不入以离尤兮
    D.芳菲菲其弥章
  •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余冠之岌岌兮,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亏,亏损。)
    C.回车以复路兮,及行迷未远。(朕,秦以前皇帝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虽,即使。惩,惩罚。)
  • 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謇朝谇而夕替。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长余佩之陆离
  • 下列句中的加粗词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马于兰皋兮
    A.鸷鸟之不
    B.伏清白以直兮
    C.心而抑志兮
    D.余冠之岌岌兮
  • 从课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诗句。
    (1)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的决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诗人决不同流合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揭露国君昏庸无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揭露众人陷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1~3题。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炅怒,严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炅。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吴戈:昊地产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错:交错。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短兵:刀剑一类的兵器。若云:像云一样多。矢交坠:流矢在双方阵地上纷纷坠落。凌:侵犯。阵:阵地。躐(liè):践踏。行(háng):队伍的行列。殪(yì):毙。右刃伤:右边的骖以也被兵刃伤。霾:通“埋”。絷(zhí):绊住。援:拿。玉枹(fú):嵌玉饰的鼓槌。天时:天象。怼(duì):怨愤。威灵:神灵。严:痛杀。反:返。忽:渺茫无际。惩:恐惧。武:力量强大。神以灵:神灵显赫,指精神不死。为鬼雄:鬼中的英雄好汉。
    1.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吴戈兮犀甲——被:通“披”。
    B.蔽日兮敌若云——旌:表扬。
    C.带长剑兮秦弓——挟:夹在腋下。
    D.终刚强兮不可——凌:侵犯。
    2.对下列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旌蔽日兮敌若云战旗遮蔽了太阳啊,敌人像云一样涌上来。
    B.天时怼兮威灵怒天昏地暗,鬼神震怒。天时怒,天阴沉得要塌下来,极力渲染战争气氛。
    C.平原忽兮路迢远平原渺茫辽阔,离家路途遥远。
    D.子魂魄兮为鬼雄忠魂毅魄啊,永远都是鬼中的英雄。体现了广大人民复仇兴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对这首诗的题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国殇,泛指为国牺牲的人。这是一首赞颂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歌。
    B.国殇,为国而死的人。这是一首祭奠神灵的歌辞。
    C.这首诗通过祭奠阵亡将士,歌颂了在卫国战争中英雄们崇高的品质与宁死不屈的坚强斗志。
    D.这首诗用祭者的语气,沉痛地描述了楚秦战争的历史真实情况,表现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同人民血肉紧密相连。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