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节 赤壁赋(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戌(rén) 举酒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虚御风(píng)
    B.桂(zhào) 旗蔽空(jǐng) 妇(lì) 赋诗(shuò)
    C.然(qiū) 山川相(liáo) (zhǔ) 倚歌而(hè)
    D.蜉(yóu) 相与枕(jiè) 樽(báo) 酒临江(shī)
  • 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阴历每月十五日)
      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B.击空明兮流光(逆流而上)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C.倚歌而(同声相应,唱和)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D.山川相(缭,盘绕)
      酾酒临江(斟酒)
  • 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范增数项王
    B.鱼虾而麋鹿
    C.左右欲相如
    D.孤舟之嫠妇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如”字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以予人,弃草芥
    B.弟子不必不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如怨如慕,泣如诉
    D.使使秦受地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今齐地方千里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节 赤壁赋(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词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愀:chǒu     正襟危坐——危:高高地
    B.山川相缪——缪:liáo    横槊赋诗——赋:朗诵(或创作)
    C.举匏樽以相属——属:zhǔ 下江陵——下:来到
    D.酾酒——酾:sī      固一世之雄——固:本,本来
    2.《赤壁赋》整篇情绪的转换是由喜转悲人乐,本段处于第二层次。根据前文(第二段),说明本段首句“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熔情、景、理于一炉,抒写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的苦闷心情。试按下列要求简要分析。
    ①表现“情”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摹“景”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发“理”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 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境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 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 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顾乐之
      ②吾年未四十,视茫茫
    B.①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求升斗之禄
    D.①其所止而休焉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2.在《后赤壁赋》一文中,也有不少写景的语句,请找出来,与课文中写景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安所得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而谋诸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赤壁赋》是一篇千古美文。在这篇文章中,景物、情感、理趣紧密交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如: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在本文的结尾部分,作者流露的心境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节 赤壁赋(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五段写道:“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七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
    和子由渑池怀古
    从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慵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醨:lí,淡酒。食酒糟。②隐君子:燕国隐士。③师尚父、齐桓公: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⑤瀹:yuè,煮。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钱塘移胶西——守:任职
    B.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洁:清洁
    C.释舟楫之安,而车马之劳——服:承受
    D.岁比不,盗贼满野——登:成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人固疑余不乐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B.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王好战,请战喻
    C.城以为台者旧矣/蒙故业,遗策
    D.秦人卢敖之从遁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移守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南望马耳、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恒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作者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摘蔬取鱼,醉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震惊。
    B.以公少年之——易:更换。
    C.甲不能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蠲:免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