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烛之武退秦师(一)(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南______    之狐____    ____      ____
    秦______    子____     孙_____ 狐____
  • 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烛之武退秦师(一)(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____)                
    ③若郑而有益于君(“亡”,____)            
    ⑤邻之,君之也(“厚”,____“薄”,____)
    ⑦若不秦(“阙”,____)                    
    ⑨因人之力而之,不仁(“敝”,____)        
    ②晋军函陵,秦氾南(“军”,____)       
    ④越国以鄙远(“鄙”,______“远”,____) 
    ⑥既东封郑(“东”,____“封”,____)     
    ⑧阙秦以晋(“利”,____)               
    ⑩共其乏困(“乏困”,____)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
    ③共其乏困(“乏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烛之武退秦师(一)(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相传是鲁国的史官______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记叙了春秋时期前后______年的史事。《左传》又称______,与______、______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被称为“春秋三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唯:只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②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解扬宋——如:去,到。
    B.郑人囚而献楚——诸:之于。
    C.遂其君命——致:传达。
    D.臣之也——禄:俸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楚国包围了宋国的情况下,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求援,但晋国君臣态度不一,于是晋国没有马上出师相救。
    B.晋国派一个叫解扬的人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在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把解扬扣住交给了楚国。
    C.楚王多次对解扬进行利诱,让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于是按照楚王的命令说了晋国不会出兵救宋。
    D.解扬认为,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国家的利益要靠君主的义和臣子的信。
    3.把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上下语意衔接,使用与前句相同的修辞。
      事物间存在一种和谐,譬如执着与放弃,如果执着于循规蹈矩,那么生命的画卷就成了灰色的布幔,显出暗淡无光的面貌;如果放弃于恐惧畏难,那么生命将变为流淌在沙漠直至干涸的溪流。 
      又如内敛与张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理性与热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