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自(yì)
    B.篌(kōng)
    C.踯(zhú)
    D.伶(pīng)
    素(wán)
    瑁光(dài)
    马(cōng)
    禄相(báo)
    床大怒(zhuì)
    不语(yě)
    蕤生光(wēi)
    多姿(nuó)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大声啼哭 造成腹泄 嗟叹不已 红罗斗帐
    B.颂读诗书 启禀阿母 络绎不绝 纨绔子弟
    C.坚如磐石 及时谴归 人贱物鄙 娇逸无双
    D.否极泰来 郑人买履 连连拊掌 镂空饰片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所追求的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B.这首诗的主要人物是由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组成的。
    C.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D.这首长诗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出对下列文学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
    [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和《木兰诗》被世人称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是南朝的徐陵,收入诗集《玉台新咏》。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汉人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
    D.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提倡“立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府吏丁宁 ②渐愁煎迫
    B.①君妾亦然 ②作计乃
    C.①会不从许 ②叶叶交通
    D.①作不良计 ②大人嫌迟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C.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D.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句是
    [     ]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对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兰芝已答应改嫁,并亲手制作嫁衣,因受仲卿“贺卿得高迁”的责怪和嘲讽,才下定一死的决心。
    B.兰芝已同意了改嫁,由于被仲卿“吾独向黄泉”的话所感动,才下定“黄泉下相见”的决心。
    C.兰芝被遣离开焦家时,就已经下定以死殉情的决心了。
    D.亲兄逼嫁,难以违抗,已知“渠会永无缘”,毅然允婚,就下决心以死明志了。
    2.对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的正确理解是(    )
    A.二人不能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以此来解脱夫妻被拆散的痛苦。
    B.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二人相信死后灵魂可以见面,以此来求得团聚。
    C.在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统治下,他们不以斗争去争取幸福,却以死来逃避现实。
    D.二人的殉情,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
    3.对“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兰芝和仲卿的死,教育了焦母和刘兄,表示了他们有悔改之意。
    B.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讽。
    C.兰芝和仲卿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只有以死来抗争,才能有力地打击封建家长制和封建
    礼教。
  • 阅读下节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对这段着力描写的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修饰,怕回到娘家受世人歧视。
    D.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申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①旅谷:野谷。②旅葵:野葵菜。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中有阿谁”表现出老兵在归途中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B.“松柏冢累累”得到的回答与老兵的热望形成对比,家破人已亡。
    C.“不知贻阿谁”以饭熟不知给谁,说明家乡已成寂寥无人的荒村。
    D.结尾两句以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兵的神情恍惚和内心痛苦。
    2.对这首乐府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着重写“归”,可谓匠心独运。
    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多艰。
    D.诗句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鬃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下面对本诗的简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着意写了罗敷的美,是一首歌颂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不畏权贵的叙事诗。
    B.诗人不仅描写了罗敷的美貌,并且刻画了她完美的人格。
    C.罗敷极力夸赞“丈夫”是为了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
    D.罗敷是一个信守封建传统道德的达官贵妇人的典型形象。
    2.诗中写罗敷打扮装束的句子,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新妇起严妆”的片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