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江苏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 一组是
    [     ]
    A.尺   唇若施   虫   掌而谈
    B.奇   情度理   逾   依佛门
    C.藻   尔不群   穿   跎岁月 
    D.文   唇吻辟   弓   寒气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仍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国在2010年里再次出台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B.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再次大规模喷发,冲上数千英尺的高空,景象极其恐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C.成千上万的亚州冬运会志愿者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瞩目的文明亚冬会的理想。
    D.倍受社会关注的罗彩霞诉8名被告侵害其姓名权、受教育权一案,由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在长沙异地开庭审理,最终双方以调解结案。
◎ 2011-2012学年江苏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4)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6)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礼记·杂记》)
    (7)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   为迎接建党90周年,某校同学就党徽的涵义做了不同的解释,请根据下图及提供的解释,说说你对党徽涵义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党徽)
    注:中国共产党党徽是用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图案为金黄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麾下步骑八万余——凡:总共
    B.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等到
    C.潜又抑而不——闻:听见
    D.上其死——贷:宽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擢内殿直都虞候——主辱军破,天下笑
    B.廷召等怒,诟潜曰——更延英俊,才授爵
    C.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潜不至——潜又抑不闻
    D.并家属长流房州——仍籍没赀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江苏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英 雄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那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一位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来,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连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能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曾经真的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身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 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  尘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由此而起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学生们避免了戒尺之苦,却丢了文化之魂。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的不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了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1.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你认为有必要吗?请简述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追求心中的自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