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匪我期(qiān) 兴夜寐(sù) 晻(yǎn) (pīng)
    B.尔卜尔(shì) 其黄而(yǔn) (yì) (mǔ)
    C.体无言(jiù) 静女其(shū) (chǎi) (zhù)
    D.淇水汤(tāng) 我彤管(yí) 石(pán) 泰(pǐ)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匪夷所思 躬逢其盛 信誓旦旦 泣涕涟涟
    B.其黄而殒 溘然长逝 招然若揭 坚如磐石
    C.络绎不绝 鼓瑟吹笙 婀娜多姿 自出机柱
    D.越陌度阡 两全齐美 声名鹊起 夙兴夜寐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左右种梧桐 ②本自无教训 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 ⑤寡妇起彷徨
    ⑥枝枝相覆盖 ⑦此妇无礼节 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  ⑩汝岂得自由
    A.①②③⑤⑧
    B.②③⑤⑧⑩
    C.②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⑦⑧
  •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匪我期——愆:拖延  自我尔——徂:从
    B.不遑启居——启居:坐起   四牧业业——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
    C.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伫乎吾将反——延:延长
    D.家来贵门——谢:辞别  君既若见——录:记取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宁溘死以流亡兮
    C.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D.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 对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你藏在哪里,怎不出来见我?急得我挠着头犹豫徘徊。
    B.既替余以蕙绩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父兄)恐怕不听任我的意愿,违背我的意愿,使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样。
  • 默写。
    ①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秋以为期。(《诗经·氓》)
    ②磐石方且厚,__________。蒲苇一时纫,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 文学常识填空。
    ①“风骚”是指________中的《国风》和《楚辞》的________,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并且在文学史上也分别开启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诗歌传统。
    ②《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在其作品《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而钟嵘在他的诗论《诗品》中也赞颂它“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离骚》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说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这是退让后的更进一步。这种退与进的辩证法是思考的重要思路。
    B.“芳菲菲其弥章”,是借外形以彰其内心世界的美丽与高尚。形与神的结合,以形写神、显神、造神的表里思路给人以启迪。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直抒胸臆是思路的直接外现。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也是表里的表现思路。
    3.下列对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节诗给人的整体感悟是:诗人在反省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追求美德,即使遭受肢解也不悔的决心。
    B.诗段的思路是:省察自己的进退、举止、制衣、服饰,“众人不吾知”,自己游目反顾,四处皆“荒”,而自己仍“芳菲菲其弥章”。
    C.诗段以“悔”开头,以“体解不变”作结,在内容和情感上似乎形成反差;然而,“悔”并非后悔,而是检查自己是否选错了道路。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的美好心灵。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这话,我向来有点怀疑。但细细一想,又觉得有点对。所谓“无邪”,当然是指合乎“礼”。“礼”是行为规范而不是思想规模。“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好色与怨诽,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绝不能说是不邪。但这仅仅是思想情感的“邪”,所以邪是邪了,却又没有导致行动,所以又不淫不乱,可以算做“无邪”。这里面有一种社会规范对于自然情感的压抑,一种理性结构对于感性动力的束缚,不能说没有一点虚伪。但这虚伪,儒家是认可的。荀子就说过,“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礼论》)这个观点,应用到关学上,就叫做“以理节情”。在这里,“理”和“礼”是同一的,所谓“节”,一方面意味着这“礼”(或“理”)并非与“情”一体,一方面也意味着“情”是受“理”或“礼”束缚的。“礼”(或“理”)是一,“情”是多,“以理(或礼)节情”,也就是用“一”来规范“多”,用“吾日三省吾身”式的阴郁的道德教条,来代替无限多样的探索与追求。这样一来,诗歌的路自然越走越仄了。《诗经》以后的诗坛,冷落了三百余年。以至先秦,这个哲学史上辉煌的时代,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一页灰色的空白,绝非偶然。这不是什么“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而是异化了的理性结构窒息感性动力的结果。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理”是指导与“礼”同一的“理”,即儒家所谓的“理”。“理”与“礼”的同一是理性结构与感性动力相异化的标志。只是由于严格的礼仪结构与严密的理性结构互相因依,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生产、思想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压抑了感性动力,才产生了华夏文化的保守方面。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把“理”同楚文化的伟大代表老子和庄子所说的“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它是“太一”,是“自然”,在人本主义的意义上它是原始生命力,自然生命力)联系起来,统一地加以理解,那么“理”就成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东西。“以理节情”(不等于“以礼节情”)的命题就成了一条深刻的美学原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个或那个命题,而在于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是开放性的,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二者的分离是保守性的,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先秦时期北方的情况属于后者,所以形成了中国诗史上的沉寂时期。
      正当其时,不是“以理节情”,而是“发愤抒情”的楚辞的兴起,标志着诗歌时代的复活。这种在理性基础上的复活,在较低的层次上可以把它看做是“巫”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力——感性动力突破理性结构束缚的结果。研究屈原辞赋,不可忽略这种束缚和突破。
    1.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以理节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愤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入领会文意,简要概括“巫文化”和“史文化”的特征。
      巫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本文分析“《诗经》以后的诗坛,冷落了三百余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一致的两项是(     )
    A.孔子认为《诗经》的主题概括地讲就是合乎礼。
    B.儒家认为,理性约束和社会规范是最重要的,为此所导致的感情上的虚伪是合理而必然的。
    C.“以理节情”导致诗歌的路越走越仄,以至在《诗经》之后留下了三百年的空白。
    D.老庄的“道”和儒家的“理”在先秦时期是统一的,并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E.屈原的辞赋将理性精神和原始生命力相结合,造就了新的诗歌的辉煌。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做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
      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缥缈着隐隐雾气。
      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点抵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唯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喜欢喝茶,看到鹅黄夹着碧绿,品出苦涩透着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感慨万千;有人喜欢饮酒,独酌群宴,令人豪气顿生,傲视天下;还有人喜欢白开水,晶莹纯正,不可一日无之。
      从某种角度说,未尝不可以将这些喜好视为生活态度或人生追求。请以“茶、酒、白开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含三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几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