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诗经》两首(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丝( )②( )期 ③垝垣( ) ④卜( )
    ⑤体( )⑥( )落 ⑦( )汤 ⑧隰泮( )
  • 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愆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与士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遑启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匪我期,子无良媒——愆:过失
    B.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迟迟:缓慢
    C.匪来贸丝,来我谋——即:走近,靠近
    D.女也不,士贰其行——爽:差错
  • 下列加粗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
    B.乘彼垝垣,望复关——以:连词,来
    C.以尔车来,我贿迁——以:介词,用
    D.见复关,载笑载言——既:既然
  •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曰归曰归,岁亦莫之
    B.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岁食贫——三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B.渐车帷裳——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
    C.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D.靡室劳矣——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诗经》两首(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氓》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予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分析这首诗中“弃妇”和“氓”的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这首诗所使用的“比”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1)第①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3)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
  •   诗歌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请以“我与诗歌”为主题,在班或小组内举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每人自选古典诗歌一至二首参赛。比赛完毕,写一篇总结。
    (1)朗诵要求: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较好地表达感情。
    (2)根据本课内容要求,选用诗歌时尽可能多选《诗经》中优美的诗篇;班内或小组内选取时尽可能不要重复。
    (3)注意事项:自组评委,并制订比赛规则,自己设计活动程序;自定奖励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造心
    毕淑敏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如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选自《百年中国性灵散文》,有删节)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1)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体,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而言,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润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 《诗经》两首(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边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之蚩蚩(máng) 淇水汤(shāng) 不可也(tuō)
    B.自我尔(cú) 乘彼垣(guǐ) 启居(huáng)
    C.兴夜寐(sù) 隰则有(pàn) 有朝矣(mǐ)
    D.笑载言(zài) 无与士(dān) 渐车帷(cháng)
  •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无与士(沉溺)女也不(过错)
    B.总角之(酒席)言笑晏晏(和顺的样子)
    C.与子偕(行动、做)不遑(无暇)启居
    D.隰则有(边岸)薇亦柔(句尾语气词)
  • 比较下边两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
    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 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哀倍增。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 对所选诗章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中的“载”都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 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
    我同时代的青年!
    摇起勤奋的桨橹,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校准理想的罗盘。
    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
    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
    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
    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静女
    《诗经·邺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②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③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④娈(luán):美好。⑤说怿(yuè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⑥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能“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⑦洵(xún):的确,确实。
    1.静女给情人赠物为何分成两章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彤管”和“归荑”皆静女所赠,男主人公对这两种赠品的态度不同,其态度各是什么?为什么?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衣”本应怨恨,但这首诗却无恨之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