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音(miù) 
    B.语(fán) 
    C.庐(zhǒng)
    D.怪(guì) 
    于其址(shè)    
    有碑道(pū)       
    人迹至(hǎn)  
    既往不(jiū)  
    禅(bāo)   
    慎(shèn)   
    然(yǎo)   
    (kuàng)
    文犹可(shí)     
    而欲出(dài)     
    无物以之(xiāng) 
    王回深(fǔ)   
  •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
    B.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既其出,则或究其欲出者。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下列有关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
    [     ]
    A.王安石,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曾封为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死后又谥为“文”,所以也称“王荆公”或“王文公”。
    C.王安石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等,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D.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名和字。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D.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 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课内阅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叹息
    B.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
    B.古人之观天地——人为可讥
    C.于是余有叹——然力足以至
    D.而人所罕至焉——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人观察事物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作者认为无限风光常在于险远之处,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志”的重要。
    C.作者认为只要有“志”与“力”就可以穷尽险远,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作者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和他后来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是一致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外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窍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恕也——见: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利、拒谏——征:争夺,夺取
    C.辟邪说,壬人——难:阻挡,抵抗
    D.以泽斯民——膏:使甘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而天下理得矣——盘庚迁,胥怨者民也
    C.某以谓:受命于人主——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欲出力助上抗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