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收( )②酒( )③徜徉( )④琐( )
    窈窕( )⑥然( )⑦语( )⑧( )牛之间
  • 将下列句中加粗的活用词进行归类。
    鱼虾而麋鹿②幽壑之潜蛟③孤舟之嫠妇④沧海之一粟⑤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⑧火尚足以也⑨横柯蔽,在昼犹昏⑩其下平旷,有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有碑仆( )道。
    ②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③然力足以至焉( )。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
    ⑤斯之不远,( )倘能从我游乎?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
    (1)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泉出,而记游者甚众。
    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出,火尽。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可道也哉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_____________。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悲夫!
  •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21岁中进士,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政治上,较注重实际,对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见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因而被新旧两派排挤,终身不得志。思想上,虽以儒家为主,但掺杂老庄思想,又信佛、道二教的某些踞点。在文学艺术上,成就为历代推崇:诗文成就为李杜、韩柳之后的高峰,与欧阳修并称为“_______”。与其父及弟并称“三苏”,都列入“_______”他的词开一代新风,是_______的代表,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绘画成就杰出,书法是“_______”四大家之首。总之,他富有创新精神而又才华横溢,尤其在文学上成为继往开来的盟主。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受其影响,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人称“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知识与能力检测(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
    C.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
  •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为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下列对其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距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C.孰能讥之乎(谁,疑问代词,表疑问语气)
    D.吾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解释下列词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感慨之矣( )
    ②终于尽( )
    取诸怀抱( )
    之所欣( )
    ⑤夫人之相( )
    ⑥况修短随( )
    ⑦犹不能不以之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字着重议论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章的第二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作者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苏轼被贬的遭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毳(cuì)衣:皮衣。②沆砀(hàng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二节写湖中雪景,下列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B.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令人惊叹。“上下一白”的“一”字,“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是强调雪中景物数量之少,以此反衬出境界之空旷。
    C.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到更小,直到微乎其微。“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
    D.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3.后两节写了赏雪之人,下面的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却已有人先到了,故而作者感到意外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然发之于二客,实则为作者的心声。
    B.第二节文字是写湖心亭赏雪之人,表现作者人生知己难得的深沉感慨。知己难遇,故而本来不会饮酒,面对此景此人却不可不饮。
    C.文末写“舟子”“喃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透露出船家与“相公”在思想感情上并不是一路,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也反衬了独来独往之落寞。
    D.末尾处借船家之口,点出一个“痴”字,所谓“痴”正是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更有痴似相公者”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借此来反衬相公之“痴”,似贬而实褒。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能使嫩芽萌发成阔叶,能使苞蕾绽放成花朵,能使鸟儿找到家园;风雨能使雏鹰迷失方向,能使鲜花凋成落红,能使天空不再广阔……人生也会有阳光与风雨。但是,当我们把快乐与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就会更多;当我们分担别人的忧伤,别人的忧伤就会更少。这样的人生会是多么生动!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