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浸(zì) (lěi) (pōu)析 追本(shuò)源
    B.(bì)护 (zǎi)体 (yì) (xīn)莘学子
    C.(yīn)红 (qiáo)首 (shà)那 少不(gēng)事
    D.低(liè) 广(mào) (suō) (zhuó)有成效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坐落 松弛 协赛曲 融会贯通
    B.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博弈 巨挚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
  •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力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 2011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其人——当:充当
    C.有三四序而不者矣——累: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
    D.今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坦向焉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高三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塔上的树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  (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  (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  (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 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超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
    7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盛会的吉祥物“津津”。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实现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