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0)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状/结 魄/枕 纰/未雨绸
    B.篓/负 渡/竖 谱/高和寡
    C.刑/杯 促/河 口/然开朗
    D.印/炝 打鼓 紧/敲诈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防碍 渡日如年 甘之如饴 自力更生
    B.娇纵 浑水摸鱼 沧皇出逃 戴罪立功
    C.坍塌 夙兴夜寐 伺机行事 集腋成裘
    D.虚拟 发人深醒 蜂拥而至 明火执仗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展望2011年,一群普通中国人用各自最真实的经历,共同演绎着他们内心的一首歌: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B.如果媒体和记者因为怕被报复而对公共权力噤若寒蝉,当所有公民都害怕受株连而忍气吞声时,谁还会为老百姓说话,谁还敢舆论监督?
    C.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行走在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D.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高铁模式的成功还使我们看清一点:一个事情,特别是涉及一种标准的确立,只要能在中国做成,就可以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B.埃及局势一日数变,很多国家领导人面对一团乱麻的埃及深感困惑。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建立这样的意识和习惯,是当下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的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0)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文学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俱佳乃至俱优。要想成为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很高的个人学养。近代著名画家、诗人昊湖帆先生曾给张大千建议:“要把精力花三分之一在书法,三分之一在诗,三分之一在画,如专门一心作画,没有其他的修养,总有缺陷之感。”
      虽然诗和画两者的本质并不相同,但诗与绘画都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着相通的艺术效果。中国诗歌与绘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郑板桥的一幅普通的竹图,因为有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而创造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深刻意境。因杜甫于每一诗皆全力以赴,故其题画诗特见精彩。在画中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但也要顾及到画面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完美,诗与画的结合要融洽,使读者获得丰满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想以文采领画以诗的胸襟作画,就得努力去学诗读诗了,不要总是照抄古诗文,应自己做一些诗文力求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怀。有时看到一些画家画出的画还可以,但加些雷同的古诗上去,让人没了想象力。书法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好的诗文要通过用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作为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要看字意和技艺,重要的是要把作品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去感觉、体验、认识、想象。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没有不善书法的大画家,而且一些大画家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印章在绘画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可以调整构图,补充章法使整体和谐统一,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的层次。
      诗、书、画、印各自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素质,所谓融为一体并非拼凑,其神其貌应达到对比中的高度统一。绘画和写诗一样,不是单纯地去再现客体简单地复制物象,而是对客观题材的深入挖掘,将作者的价值理想和情感最大程度地外化,将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大自然的精髓融为一体。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则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具体内容。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这不仅赖于作者浑厚的笔墨功夫,还要有广博的学养和自身的修养。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把读书的好处描绘到了极致。唐贷也说“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也矣。”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青年时向画家周臣学画,但他的画名很快就掩过了老师。别人问周臣原因,周臣说:“我没有他读的那五车书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学识对画技潜移默化的作用。依我之见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胸中脱尘去浊,丘壑自然内营,立咸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学书之人,不但要学,而且也要学做人,人做好了,书画自然也会升到一种高的境界。(节选自徐鸿延《中国画的文学性与画家的个人学养》)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没有好的个人学养,难以成为好的中国画家。
    B.中国画与中国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丰富各自的表现力,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C.中国画中的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能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D.中国画中的印章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能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层次的作用,但并非凡绘画作品都要配有印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画家,要从多种途径吸收艺术修养,吴湖帆先生给张大干的建议,说明了艺术修养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基础。
    B.现代有些画家诗文学养不够,在画中总是照抄古诗文,不能自己做一些表现当代人思想情怀的诗文,其艺术性大打折扣,他们该努力去学诗写诗。
    C.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首先有赖于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但作者如果没有广博的学素和自身的修养,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唐寅青年时期向画家周臣学画,他的画名很快地超过了老师,其原因在于唐寅读书无数,诗文学养很高,这说明读书之于绘画创作作用很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和画两者的本质虽不相同,但却是相通的,都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的诗具有画意,也有的画具有诗意。苏轼曾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书法是一种艺术,好的诗文要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如果一幅好画的一首好诗却用一塌糊涂的书写,艺术品可能变成废品。
    C.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内容,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学素是中国画家的基本素质。
    D.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人做好了,书画也就好了。

  •   赵良淳字景程,居饶之余干,太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汝愚曾孙也。累世以学行名,号贤宗子。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马光祖、李伯玉、范丁孙交荐辟之,卒不振拔。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成淳末,廷臣议众建宗室于内郡,以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朝议寻以徐道隆为浙西提刑,以辅良淳,加良淳直秘阁。
      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迫独松关,有旨趣道降入卫。道降既去,大兵至,军其东西门。良淳率众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归。
      先是,朝廷遣将昊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闽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哗讦——尚:喜欢
    B.亲尊礼之——身:亲自
    C.有旨道隆入卫——趣:催促
    D.乃安吉见良淳——如: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仕,所至干治称——人皆倒困应之
    B.不归者众缚以献——意可用也
    C.俗少革——时岁饥,民相聚
    D.至甚杰骜者,绳以法——如安吉见良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从小跟从老师学习,懂得立身的大节,他从来没有求别人举荐他,虽然也得到过马光祖等人的大力举荐,但是没有得到提拔。
    B.无论是治理分宁县,还是治理安吉县,赵良淳都曾将一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革除了一些。
    C.面对荒年与百业凋敝,赵良淳力劝富人拿出粮食来赈济安吉的老百姓,由于他态度诚恳,人们纷纷拿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
    D.由于轻信吴国定,安吉失守,在元兵已经进城的情形下,赵良淳还坚持驱车回府,安排家人出去躲避后,自己自杀身亡,以身殉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①升庵:杨慎,黄峨的丈夫,因直言进谏,被遣戍云南永昌县。在两地分居期间,黄峨经常写诗作词,寄慰丈夫。②自是:自然是,应该是。
    (1)本诗题为“又寄升庵”,开头却是一个“懒”字,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我,昭示勤政为民之心。
      杜甫《登高》一诗风格沉郁,感情浓烈,其中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为大气磅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离骚》的特点作了这样的概括:其文约,_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_____。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在末尾感叹到:“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用浓烈的抒情语句表达了自己渴望自由、回归自然的愿望。梅,是文人们历来歌咏的对象,写梅之诗,最为大家称道的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其中,又犹以“_______________,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紧接其后的两句构思绝妙,以酒醒之后的清冷孤寂写出离人之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0)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梦想的凳子
    马得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山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的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村四家的小子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就在这时候,他竟然又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非但会误了田地的活,而且还会误了邻村的女孩,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上完高中,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他的人生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毕业了,回老家教教书,或许一辈子就这样没有波澜地过完。然而,大二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来。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有一个副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的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稍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的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许多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本市的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这是他在一次笔会上讲出来的。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选自2011年第2期《文苑》)
    1.本文在写贾平凹成名之前,作者叙述了他的哪些行迹?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这篇文章中,作者刻画了他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梦想的凳子》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下面一则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拟写一个标题,揭示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

      2月10日,行人从上海火车站前的就业信息大屏幕前经过。
      当日,上海火车站广场设置起两座LED信息牌,上面醒目地显示出招聘信息,使来沪就业的农民工一出火车站,就能方便地获得求职查询、劳动维权信息等服务。

    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保留下列句中“心灵与自然相融”的话题,展开联想,依照示例,将“山岳”换成“大海”(或“江河”“太阳”),写一段富有文采的话。
      例句:不要嫉妒山岳连绵千里、峰刺青天的气势,如果让自己的心灵像弥漫的云雾悄然融入山岳之中,那么,你的生命就有了山的巍峨,山的磅礴;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胸中都将充满山一样的浩然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改写下面的句子,使意思简洁清晰。
      战后日本实行培养千千万万愿意扎根国内、脚踏实地地投身到“将科技化为生产力”的伟大事业中的多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强固山脚比强固山顶更重要”的教育路线,在推动日本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健壮的树只有往上、往下都发展,才能获取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在灾害中存活下来,硕果累累。有一种竹子——毛竹,它在前5年以一种常人看不见的方式在生长——向下扎根,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底下。每公顷的竹林,竹子根系总长竞可达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的雨季,能瞬间成长,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生长,15天内竟可以疯长到27米之高。5年时间的深扎根,是为了在时机到来之时,创造高速生长的神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又岂能贪图捷径,岂能满心浮躁,岂能看重表面浮华。想成功就要能承受向下扎根时的平淡、寂寞与煎熬。倘若我们把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都当成是“往下扎根”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又有什么风暴不能挺过去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