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风/公开面 将/大有益 要/敷衍
    B.直/意逢迎 道/街头尾 巧/尘不染
    C.酩力相助 名/卷浩繁 羡/万马齐
    D.角/角之势 异/叱风云 泥/风姿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D.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学生不能自恃在专业技能方面怀瑾握瑜而掉以轻心,应在具备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就业竞争力。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学校应注重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B.法新社认为,中国政府希望借60周年庆典传达一个清楚的信息,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重新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
    C.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流动性短缺危机是指金融机构因信贷紧缩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则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经营果园的农场主凯瑟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信贷紧缩,她扩大生意的计划一再搁浅。她抱怨说,三年前开始创业时,她很轻松地借到了50万美元的贷款,“如今当自己的产品已经小有名气之后,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回她的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某学生会将开展一次校内名著阅读讨论会,假如你将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稿。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阅读名著的好处。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梁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蜂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己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高叹曰:“卿言得之矣。”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彼数子者,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选自《陈书》卷十三《徐鲁周荀周传》)
      [注]①鲁悉达是与徐世谱、周敷、荀朗等人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达抚绥五郡——抚绥:安抚平定
    B.乃连于齐连——结:联合
    C.曰:“来何也?”——迟:晚
    D.悉达麾下数千人——勒:约束
    2.下列句子中,表现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     )
    ①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②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③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
    ④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⑤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⑥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侯景叛乱时,以孝道而闻名乡里的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安抚灾民,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
    B.在梁末动荡之际,王琳想沿江而下,利用地势之便,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势力所阻。事实上鲁悉达保护了陈高祖。
    C.在西受王琳的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受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始终保持中立,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D.鲁悉达任侠仗义,颇好诗书,又能礼待贤士,并恪守孝道,年轻时就以孝而闻名,后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注]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用了哪两个典型意象表现 “晚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
      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野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 “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1.通观全文,“大地的语言”具体指什么?作者借“大地的语言”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角度分别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
    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昨天举行的2009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
      其三则是“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 “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1.以下各项中,不能表现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万物的生长,都清洁而明净。
    B.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
    C.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D.清明让人们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
    2.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播报前的一句 “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已成为央视名言。这句话虽化用了舒婷《致橡树》中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诗句,但境界出新,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给人许多启迪。
      请以“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家》中,大儿子觉新喜欢表妹梅,二儿子觉民喜欢张姑妈的女儿琴,三儿子觉慧喜欢丫环鸣凤,可他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美好的爱情全部落空。
    B.《雷雨》中,作者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使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吏能吸引读者。
    C.《欧也妮·葛朗台》中,围绕葛朗台投机暴富这一中心,以其专制所掀起的波澜,银行家和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三条线索展开情节。
    D.《凤凰涅磐》中,凤凰自焚重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毁弃旧我、重塑新我的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和气概。
    E.《红楼梦》中,黛玉刚进贾府时,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和她给宝玉留下的印象有所不同。
  •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将计就计三气周瑜,请概括其中一个故事的相关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著作,让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持久的印象。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原本打算在瑞典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散文的,林语堂的书使他走上了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路。
      马悦然是透过林语堂的著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他在纪念林语堂的文章里,长段地征引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1980年,马悦然到了北京,但找不到林语堂笔下的古都了。于是他大为悲恸:“真的哭得出眼泪。那时的北京完全不像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城市。”这种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所说的“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透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林语堂在读者的心目中为北京的事事物物铸就了一种永恒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因时间之推移而稍有改变。马悦然的眼泪,说明了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也说明了他为林语堂所误导。当然,林语堂绝非有意误导,而是读者情不自禁地受了他的催眠。林语堂笔下的北京是林语堂心中的北京,感受和真实的存在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永恒的形象常使外国人怀着看博物馆的心理来看中国,结果真实的中国反而成了一定的虚幻,而心中的形象反而成了真实。林语堂的著作常能使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到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
    1.简要概括林语堂的作品对马悦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分条陈述林语堂作品中“永恒的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