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堂(nòng) (niàng) 美味佳(yáo)
    B.据(qì) (què) 水门(tīng)
    C.着(līn) (shuì) 生杀夺(yǔ)
    D.油(kāi) 髅(ku) 两错(chā)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噩梦 迟顿 人事纠纷 豁然开朗
    B.脚趾 磕睡 扭转乾坤 安分守己
    C.老茧 宽敞 翻箱到柜 逆来顺受
    D.黯然 汽艇 金碧辉煌 三差两错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句是
    [     ]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 从楼上冲下来了。
    D.“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看着这种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______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
    ③拿出血汗换的钱来______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 生物 贿赂 勘误
    B.饲养 生物 孝敬 勘误
    C.饲养 人 孝敬 刊误
    D.喂养 人 贿赂 刊误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对大选起决定作用的政绩和个人魅力方面,布朗和卡梅伦是各得其所
    B.他自恃有后台,常常找茬欺负人,人们都想办法躲着他,即使碰了头,也只是对他侧目而视
    C.福建南平“3·23”恶性杀人案中的在逃犯罪嫌疑人在公安人员的严密追捕下,在劫难逃,落人法网。
    D.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B.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C.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凋到北京去了。
    D.他清楚地记得,一周前,一个人背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从这条小路匆匆地走进村子,径直走进了王明那有些破败的小院。
  • 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稿的结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部分。夏衍,原名__________,现代著名__________。主要剧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是文学创作中的“_______________”,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   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1)阿富汗一客机神秘坠毁,机上包括3名美国乘客在内的104人无一生还。客机失事可能是恶劣的天气所致。(据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时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据新华社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据《城市晚报》报道)
◎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矿工生命急需特殊立法保护
      承德暖儿河矿难至少已有45人死亡,但要了解它的最新消息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你得到网上专门搜索。尽管是特大事故,甚至包含着一名矿工死而复生这样戏剧性的新闻元素,但媒体对它的“不耐烦”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媒体是公共舆论平台,这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矿难消息的冷漠和厌倦。
      另外一个消息同样具有戏剧性:在对造成18人死亡的黑龙江省七台河“3·14”矿难的调查中发现,其矿主彭国财竟然是七台河市桃山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媒体称之为“惊人内幕”,立即有网民提出异议:此乃人所共知的寻常之事,何必故作惊人之语?
      的确,在全国很多地方,大凡存在中小型煤矿、铁矿、金矿、水电站官商勾结甚至官商一体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妇孺皆知。在对这次暖儿河矿难的处理中,河北省政府也强调要严肃查处国家公务人员参股办矿、充当非法企业“保护伞”等行为,堪与七台河矿难的消息互为注脚。
      与其他矿难发生前类似,暖儿河煤矿历史上曾发生多起瓦斯爆炸事故,当地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先后三次向该矿下达停产通知均未奏效,这是人为的严重违法违规生产导致的灾难。
      与其他矿难发生后类似,有关部门强调将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进一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并开展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
      问题是,在监守自盗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谁来强化?谁来查处?不要忘了,七台河“3·14”矿难就发生在黑龙江省煤矿安全大检查期间。由于近年来矿难频繁,同类检查、同类强调几乎一直没有中断过,却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
      因此,从整体上反思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宣布听起来很美的所谓“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现有格局的运转时效,重新进行特殊立法的时间早已经到了。
      这是人大代表出来为之工作的时候,但他们却集体失语了。这种制度性的不作为使漠视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甚至当事人自己也变得麻木和冷血。据报道,暖儿河矿难中,发现瓦斯超限后,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让矿工撤出,但矿领导命令继续干活;瓦斯爆炸之后,明知本矿救援力量不足,矿领导却没有及时通知附近的其他救护队。
      史载,美国1968年法明顿市康苏尔煤矿的一次瓦斯爆炸,死亡78人,舆论大哗,迫使其国会修订出更为严格的新法规《1969年联邦煤矿安全与健康法》,最终形成《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使该产煤大国的百万吨煤死亡率至今维持在世界最低水平。
      而在中国,近年来煤矿工人一批又一批地罹难,难道换来的却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冷漠?
      将这种冷漠归咎于媒体与公众的道德缺憾未免简单,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安排的背景。这是长期实行城乡差异性政策的一种结果,这种政策事实上把人分为高低贵贱的不同群体,每个群体的生命价值各不相同。比如在同一辆车里发生的交通事故,城里人得到的赔偿比农村人多,大城市人得到的比小城镇人多。
      于是,矿工生命一次又一次地集体丧失成为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人们往往辩解说,采矿本来就是危险性很高的职业,怕死你可以不选择。为什么危险性高呢?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紧缺,矿主面临生产与安全的压力。但是,假如城里的地铁经常性地发生类似的死人事故,人们会漠然处之并说出怕死你可以不坐地铁这样的混账话吗?政府会在地铁的维护成本和乘客安全之间举棋不定吗?
      既然能源是大家分享了,为什么不能让国家财政分担矿主的安全压力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已经很准确地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称为“欠账”,并承诺国家安排33亿资金,在三年内解决这个欠账(虽然总理当时仅针对国有煤矿,但我认为对于那些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而不能说关就关的私人煤矿也应该如此)。
      由于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漠视,这个关系到千万条人命的重大承诺,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
    1.社会公众对煤矿的冷漠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援引“美国1968年法明顿市康苏尔煤矿的一次瓦斯爆炸”案例的目的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渎全文,归纳矿难事件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矿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煤矿安全检查的严重缺乏。
    B.人们对矿难的冷漠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漠视,这种冷漠既有现实层面的原因,更有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缺陷及制度的不公。
    C.要解决矿难事件,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查封煤矿。
    D.矿难事件虽然接连发生,但国家对解决矿难事件有很决心,解决矿难事件并非难事。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奇(pā) (hǎ)达 (zhān)板 (jìng)而走
    B.坎(kě) (xù)勉 (jí)手 (shè)级而上
    C.(zháo)重 (hàng)道 (hùn)沌 中规中(jǔ)
    D.(jī)形 (jiè) (xiāo)勇 (dǐ)掌而谈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 下列各句I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对之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1943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报道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