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机取/诡 迷/囿/残断壁
    B.枕/印 渣/浸/服 勇/气冲
    C.梦品 迤呼/瀣/引高歌
    D.舟/跹 笨/罢 波/投 污/针时弊

  •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如果过去北京观众对古典音乐名家名团的演出是望洋兴叹的话,如今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演出已是家常便饭。
    C.在生活中,当困难与挫折袭来的时候,有的人心如止水,颓废沮丧,放弃追求;有的人则勇敢面对,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D.楼舍造型优美而古雅,布局规整有序,内部装修豪华而巧究,客厅宽敞而明亮,彩电音响高级家具布列其间,舒心怡情,让人如入宾馆、如坐春风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在德国境内发现了日前已知最早的“核心家庭”——生活在4600年前石器时代的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的遗体。
    B.根据近期发布的《2008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显示,当当网以市场份额46%的绝对优势保持出版零售市场头名。
    C.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D.当今时代,知识迅速更新,文化多元发展,快餐文化以其实用价值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传统文化却与现代生活日益脱节。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②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③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④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A.④⑤③①⑥②
    B.①⑤⑥④②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②④⑥⑤①
◎ 2012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忧去——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夺俸——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之——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材酌轻重,立画一之法/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止/不得志,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忧去/勋又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秋,考察京官/帝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     )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用“/”给文段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帝 诘 责 材 竟 如 勋 奏 勋 复 建 言 三 事 请 开 矿 助 工 余 盐 尽 输 边 漕 卒 得 携 货 物 材 议 不 尽 行 勋 益 怒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鉴赏。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⑵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⑶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⑷故国神游,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2.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3.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联系全文,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子夜昙花
    张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答: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深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作者抒写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理由。(不超过60字)

    稿件处理单

    题名 一个平淡故事的悬念 文体 小说
    作者姓名 王某 职业 作家 通讯地址 北京
    一审意见   这篇小说虽然写得一般,但作者王某是著名作家,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建议作为重点稿件刊发。
                      责任编辑:张xx
                       x年x月x日
    二审意见   此稿从质量看不像著名作家王某所写,而且据了解,近两个月王某一直在美国,不可能从北京寄稿,作者不留详细地址,显然是另一个王某。不过张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是否刊发,请王主编酌定。
                      编辑部主任:李xx
                       ×年x月x日
    终审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行主编:王xx
                       x年x月x日
  •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含标点)。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一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这位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一样,也得讲究“留一道缝隙”。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