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邻(pí) 漏(pì) 劣(zhuō) 左支右(chù)
    B.拱(xuàn) (quàn) (yāng) 怏不乐(yāng)
    C.飞(biāo) 悍(biāo) 伏(quán) 怙恶不(jùn)
    D.牧(xù) (chù) 帖(yù) 毁家难(shū)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微薄 绊脚石 怨天尤人 青天白日
    B.迄今 名信片 提纲挈领 雄心勃勃
    C.幅射 照相机 有恃无恐 竭泽而鱼
    D.觉察 座右铭 富丽堂皇 世外桃园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大坝。
    C.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
    D.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关于这一点,这里有两种现成的见解:符号主义所主张的符号和连接主义者所主张的权值。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种具有近乎人脑的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B.因此我们的第三个难题是:如何使机器具有意识。
    C.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D.我们的第二个大难题就是:如何在人工的系统中,实现这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展的评价体系。
  •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存(     )型(     )微(     )
    2.试结合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感到“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提倡科技工作者“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援引“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5题。
    蚁国之镜
    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
      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从“蚁国之镜”中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不免“震悚”“惊惕”。“惊骇”和“惊惕”的内涵一样吗?请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的“乌托邦帝国”会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对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以及基因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已比较清楚。至少有6个基因参与此作用,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中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症,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比,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症的因素。
    3.文末“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句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遗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症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人类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仿照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内容,结合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仔细观察某种生物(蚂蚁、春蚕、蜜蜂、小鸟等),写一段描述性自然科学文字,300字以内。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题意写一篇文章。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的。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耻感不在,何以为荣?民族如此,个人亦然。
      根据上述材料,反观社会现实,你也许有话要说。请以“荣与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