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yáo) (zuǎn) 钟灵秀(yù) 足适履(xuē)
    B.蕴(jí) (mú) 剔除糟(pò) 含英华(jǔ)
    C.板(zhān) (bā) 之笔(chuán) 外合(yìng)
    D.付(zǐ) (què) 身陷囹(wǔ) 大醉(dǐng)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胶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采一言难尽的言说。
    B.在亵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消解,人们心中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校不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________的诗歌语言。
    (2)中国古代先贤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的大量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________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3)杨柳青木版年画里,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________,这都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
    A.精妙 积淀 精妙绝伦
    B.奥妙 积淀 完美无缺
    C.精妙 积聚 完美无缺
    D.奥妙 积聚 精妙绝伦
  • 下列各句中,加粗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B.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C.近来,随着人们对节日经济、节日文化的日渐重视,关于在洋节泛滥的情况下如何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愈演愈烈
    D.巴金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敢言他人之所不敢或不愿言。他的品格、节操山高水长,值得后人敬仰。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文化理论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B.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C.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D.上海音乐厅精心打造“五一”晚会,奉献给观众的俨然是一桌名家荟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B.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D.“惠函”“惠正”中的“惠”的含义是“您给予我的……”的意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寥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贵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令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昊,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绝不娶——并:全部
    C.斥数妇——简:直接
    D.无乃欲低头之乎——就:投身、屈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遭乱世,因卷席而葬/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B.因执勤/谁为大王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C.今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D.以观夫子志耳/舞幽壑潜蛟(苏轼《赤壁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介”的一项是(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隐居,本意并非厌世,所以后来他又从霸陵山中移居到了吴地;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从此就认定了丈夫隐居之志十分坚定,于是与其隐居山林。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迭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接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为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B.“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C.“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D.“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2.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选自《十月》,有删改)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早期创作的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于容颜的美,更在于她的才藻的美、心灵的美。
    E.多灾多难之世成全了作为词中伟丈夫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把一己的愁怨与山河破碎的痛楚都融入了诗作。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简要说明下面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再大的风雨我们都经过,再苦的逆境我们同熬过,就是泱泱的气节,就是民族的气节从来没变过。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哪怕沉默都是歌”,张明敏的一首《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刘德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人类古往今来文明的精华,个人的自立自强、民族的振兴富强乃至人类的拯救,均有赖于弘扬这一优良文化。“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我越是爱你就越懂得五千年的风和雨;我越是爱你就越知道谁也没有你美丽”(叶凡《亲爱的中国我爱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和报国热忱。
      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请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思考,以“我与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