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详     老奸巨滑     (bǐng)弃     (shè)级而上   
    B.迎和       秘而不宣   (zhuàn)     (zhì)风沐雨   
    C.掣肘     正本清源     (zhēng)结     如法(páo)制   
    D.就绪     得垄望蜀     (jiè)     汗流(jiá)背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紫砂杯具自古以来就为茶器之首,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保健功效,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玻璃、塑料杯具望尘莫及的。
    B.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国家足球队的技术水平是否能有较大提高,精神面貌是否能有明显改变,广大球迷正拭目以待
    D.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两部中国影片,《三枪拍案惊奇》令人遗憾地铩羽而归,《团圆》则获得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乔布斯逝世后,苹果股价并未出现大的波动,说明市场仍看好苹果公司的未来,认识到苹果的创新活动仍可继续下去。
    B.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遭遇不幸的事件拷问着我们冷漠的灵魂,“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道德良知再次被唤醒。
    C.温州市正推出申请新的贷款和减免中小企业税负等一揽子计划,避免因融资贷款等问题导致老板逃跑的事件不再发生。
    D.中国男足主场0比1不敌伊拉克队,踏上了下次必须客场击败伊拉克队,才能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活下去的关键一场球。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人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作些艺术虚构。
    D.《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 2011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了。不管是电视屏幕,还是公交车体广告,或者商店橱窗,触目全是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思考和交流,但得到的信息80%以上却来自形象。而现代都市正在纵容这种视觉依赖性,只要有形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中的人就会如鱼得水,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被忽略。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象关系的经典论述相吻合:“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这也许能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何以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潮流:中国历史上本来就不象西方那样确立过高扬理性的“语言的中心地位”,所以即使没有经历西方那祥完备发展的“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机械复制时代”,中国同样可以沐浴着全球化浪潮中的欧风美雨,欣然接受这个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事实。
      广告无疑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不可能逃脱当代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就大多数电视广告而言,假如你按下遥控器的静音钮,你一样可以看明白它们想要贩卖的是什么。就平面广告来说,语言也一样受到了形象的巨大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这就导致了现实“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化倾向。现实的审美化造就了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所谓的“审美人”。
      广告人正是从事“象征符号生产”职业的一类审美人。广告人一方面具有审美化现实所塑造的审美人的普遍角色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也积极向社会提供着用形象说话的“象征商品”,亦即广告作品。从总体上看,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的。但如前所述,形象的霸权性使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展逻辑,而且是一个相当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
      于是对于广告人来说,这种荆造形象的工作就绝非轻松愉快了。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广告人试图使形象负载较多的含义,受众需要的却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在这种超常刺激之下,受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又会相应地进一步提高。于是再加大刺激……
      这样一个互动过程的建立对广告来说不能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受到娇纵的受众会越来越偏向于感性和欲望,无餍足地要求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而忽略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加大刺激,创意依恃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终于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
    1.下列不能说明“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的一项是(     )
    A.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所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
    B.置身当代文化中的人们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要有形象,生活就如鱼得水。
    C.“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论述表明在语言和视觉形象中视觉形象占重要地位。
    D.“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倾向造就了当代社会大量从事“象征符号生产”的广告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广告最能体现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特点,多数电视广告无需声音,就能使观众明白其意图。
    B.形象的复制和渗透性正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消失是视觉文化时代特点的重要体现。
    C.形象所建立的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使受众对广眚作品形象的使用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D.为满足受众的感性和欲望,广告创意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导致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混乱。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广告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自己必须了解受众的视觉刺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刺激性。
    B.媒介技术手段越先进,广告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会越大,而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就更有可能被忽略。
    C.中国追随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潮流的现象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有固定规律的。
    D.视觉形象越来越“霸权”,人们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逐渐被忽略,最终会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不断弱化。
  • 阅读文章,回答1—4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痒,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记》记载:“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治天下其有几——要:关键
    B.今州事李侯至也——知:掌管
    C.其学也——作:兴办
    D.而官于朝——滥:过度答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施今者宜何先/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学校,王政本也/风积也不厚
    C.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壮者代负荷于道路/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4.翻译下列文中语句。
    ①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答题。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竞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
    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1.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用四字词语)
      成都是泡在荼缸里城市。早在公元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境:“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馆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你说有多讲究。茶馆里竹制扶手椅是几千年人体工程学的光辉成就,完全符合人的关节屈伸,又不像沙发或躺椅使人昏昏欲睡,你舒适地坐上一整天也不疲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的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境连贯。只填字母符号。
      我愈来愈爱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1) (2) ,我一写山,似乎 (3) (4) 。甚至觉得, (5) (6) ,那就是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a、思路就开了
    b、我的生命
    c、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
    d、我的笔命
    e、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
    f、文笔也活了
    答: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学生向老师祝寿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