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陕西省陕西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2、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 文言文阅读。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良久——语:交谈
    B、景监以卫鞅——让:谦虚
    C、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D、法而治者——缘:沿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④语数日不厌
    ⑤吾君之驩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国东扩领土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
    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改革的国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①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陕西省陕西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①岁寒,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②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③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④人能弘道,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⑤忧民之忧者,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下》)
    ⑥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这些都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家所应当具备的。
    B.人们并没有像对"卫星上天"的成就那样信服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C.“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是钱学森找到的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进而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始了全面的解读。
    D.钱学森认为山水城市应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在钱学森的倡议下,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不但介绍了“导弹之父”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
    (2)本文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遗产?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怎样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的?文章的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钱学森”诠释了怎样的科学家的内涵?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某些电视媒体开办的娱乐节目,有意识地追求言辞上的“出格”,从而达到“愚乐”大众的效果,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这些恶俗的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批评,应该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B、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从开园到现在,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不绝如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古城西安的世界影响力。
    C、北京时间2011年5月3日,“世界恐怖大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然而这一消息,却让世界各国股市狂跌,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D、转基因技术的推行,到底是福是祸?是造福人类的重大举措,还是毁灭人类的“潘多拉”,一时之间各路专家学者齐聚“农科城”纷纷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虽然最终没有什么统一答案,但是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的过程显得热热闹闹,也与同行们共享了天伦之乐
◎ 2010-2011学年陕西省陕西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有关部门在处理此次事件中相互推诿的态度,使得事态一度扩大到不可控制。上级领导为严肃法纪,决定给相关部门负责人行政处分,并赔偿全部损失。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古人写评论,大致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兴致有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
    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
    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
    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
    ⑤是为点评。
    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④①⑤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 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全球优秀的教师、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术界和商政界优质的合作平台、优先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等。但这样的机会到底应该给予谁?“宾大”有其“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
      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生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其中A为“宾大”教授,B为奥数尖子):
      A:“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为了挣钱。”
      A:“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为了周游世界。”
      A:“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B:“还可以买房子。”
      A:“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B:“和父母一起住……”
      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