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彳(chù) (yǎ) (zì) 博闻强(zhì)
    B.(jié)骜 (bàn) 射(cuán) 长歌(dàng)哭
    C.慰(jì) (xù) (shuì) 起舞(suō)
    D.屋(lìn) (zhuó) (zǔ) 风云(chà)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瞋目 精悍 和霭 绿草如阴
    B.箕踞 峥嵘 扼腕 变徵之声
    C.屠戮 磋跎 喋血 星晖斑斓
    D.凄惋 笙箫 忸怩 陨身不恤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北约图穷匕见,协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对卡扎菲政权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
    B.晋文公从善如流,到底没听从子犯进军的意见,而是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对晋最有利的方案,那就是果断撤军。
    C.他这人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切齿拊心,悲则发上指冠,乐则得意而忘形。
    D.著名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的藏品从审美来看,几乎件件惹眼,收藏的门类之多、品位之高,至今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权威人士称,清华大学等国内五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方式,可大大降低考生的考试成本,减轻考生为参加多所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而疲于奔命。
    B.受北方寒潮南下的影响,未来两天冷空气将从我市上空经过.届时,我市各地将普遍遭遇强降温天气,许多周边的城市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降温影响。
    C.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像其他世界性组织一样,世卫组织需要处理技术、管理和政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将下决心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方面取得重要的实际成果。
    D.钱学森同志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兴亡奋斗了一生。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加粗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谢曰/烛之武退秦师
    B.君为我呼入,五得事之/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
    C.项伯杀人,臣之/越国以
    D.范增数项王/持千金之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代表,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痰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既继承鲁迅之精神,又克服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迷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然。”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打扮
    B.襄子厕——如:往,到
    C.襄子必近子——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D.于是襄子乃豫让曰——数: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事智伯/拔剑切啖之
    B.以报智伯,吾魂魄不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C.襄子数豫让曰/令张良留谢
    D.吾所为者极难耳/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5.翻译上面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和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1)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_____________,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_____________,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记念刘和珍君》)
    (2)惨象,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记念刘和珍君》)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它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第一首是从___________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
      第二首是从___________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
      第三首是从___________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
      (1)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翩飞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风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易浮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汗颜。我知道,他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2)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过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的第一次。
      (3)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我的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有围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只见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这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4)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1688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松龄48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等时光,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5)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异》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6)“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故居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出些许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做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从窗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额的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蒲玉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到这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灵魂。
    1.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回答以下两题。
    (1)简要分析第(6)段中划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那么,作者走近后得到的最大的触动是什么?请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8月1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0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留在逃犯罪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根据你学过的对联知识,从下面的备选句中选择合适的语句,按照合理的顺序为下面的挽联补进下联,只填序号即可。
    ①华表托精灵
    ②何当化鹤重来
    ③身世浮沉
    ④词源如海笔如椽
    ⑤一生一死
    ⑥深闺有妇赋招魂
    ⑦五岳岱宗高
    郁达夫挽徐志摩——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同学同庚,老友如君先宿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走在冬天的阳光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