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字词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妒(xiàn) 智(ruì) 人广众(chóu) 遥思远(chàng)
    B.谢(diāo) (shēn) 剪掠(yì) 肥体壮(biāo)
    C.无(yín) (suì) 言厉色(jí) 冒昧(chuǎi)
    D.饶(shù) 谈(chǐ) 眼花乱(liáo) 而至(cù)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真知卓见 不径而走 能言善变 义愤填膺
    B.戛然而止 斩钉截铁 回长荡气 直迷不悟
    C.直接了当 必恭必敬 隐约其词 不伦不类
    D.不落窠臼 既往不咎 拔木转石 座无虚席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200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使用重新_________的教材。
    (2)这些探测队员以________的精神在祖国天南地北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3)人类基因的研究对认识生命本身,揭开生命_________,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审定 艰苦 奥妙
    B.审订 艰苦 奥秘
    C.审订 坚苦 奥秘
    D.审定 坚苦 奥妙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恩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大约是诗穷而后工的缘故吧,在北宋许多大诗人没有起来以前,这两位诗人成为诗坛的一对执牛耳的人物,号称“苏梅”。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B.潜泉印泥产品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它是轻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企业。
    C.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D.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B.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C.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D.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深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节录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枝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第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⑤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1)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合学过的唐诗宋词,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唐代或宋代不同时期的两位诗人进行比较分析,谈谈自己对他们诗词的认识,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