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七模拟)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国图志》为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埋下伏笔
    苗晓雨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项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海国图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是魏源在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国门洞开的情形下写成的一本书。
    B.《海国图志》是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而在日本却被人们竞相阅读,并至今畅销不衰的书。
    C.《海国图志》一书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其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D.《海国图志》为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供了世界知识,帮助他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源在鸦片战争后走上了“师夷”的道路,但当时优越已久的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师夷”看成无稽之谈。
    B.虽然鸦片战争战败,但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所以魏源提出的“师夷”主张得不到认可,甚至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C.《海国图志》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一场巨浪,其销售价格在短期内翻了两番,成为当时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为日本明治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D.日本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但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日本果断地接受了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不断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却最终使中国沦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从而失去了一次次变革的良机。
    B.《海国图志》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却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这是因为两国在对待西方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深刻地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盛衰有着重要的作用。
    C.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既使国人在传统意识中有了文化优越感,同时又阻碍了国人对其他文化的接受和吸取。
    D.《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使我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对待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就能促进国家的改革,使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使国家繁荣富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赓芸,字郏斋,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调德清,再塑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赓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吏。”引见,以同知升用。寻擢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以继母忧去官。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赓芸召乡约、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想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
      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赓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赓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同知:官职名。②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③甄叙: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赈民以粥,活者众——全:全部,都
    B.或一二年狱不——竟:从头到尾
    C.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首领
    D.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总督意——阿:明白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赓芸为“良吏”的一组是(     )
    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②今吾在,狱至立剖
    ③赓芸如数给之
    ④事不办,始稔其诈
    ⑤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⑥赓芸家不名一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人举荐,李赓芸被皇帝以同知提拔任用,后又被提拔为嘉兴知府。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没有人敢去贿赂他。
    B.李赓芸调任漳州知府前,当地人常常发生持械打斗事件,但他们不信任官府,不愿到官府去告状。赓芸到任后,情况迅速好转。
    C.李赓芸做漳州知府时,错误地信任朱履中,结果,反被其污蔑陷害,最终,被逼无奈就上吊自杀了。
    D.李赓芸家里极其贫穷,以至死了以后都没有钱安葬。老百姓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给他修建了一座遗爱祠,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调德清,再调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秋庭
    徐燮
    钧秋庭在夕凉,屋角微风飓。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
    茶烟穿绮井,入语出新簧。醉里闻吴咏,翻疑梦故乡。
    1.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疑”字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七模拟)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大千的晚年岁月
    杨继仁
      清晨,张大千准备开始泼彩,这幅画就是他开笔月余的《庐山图》。
      产生画这幅画的想法,或者说答应画这幅画,是在他刚度过八十三岁寿辰后。
      夏初,一位旅居日本的华侨巨商李海天专程飞到台北,登门拜望张大干,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大师,我想请您作幅画,以庐山为题材的大画。”
      “唼!”老人认真了,看来客人真心诚意,他说,“我从未去过庐山呀!”
      “没去过?”客人听了大吃一惊,难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张大千,怎么会没有去过大名鼎鼎的庐山呢?
      “真的没去过。”老人再次肯定,顺便说起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去的原因,“这与先仲兄善孖有关。以前在上海和苏州,我和先仲兄同游华山、黄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就怕一点,哪一点?只要有他的朋友在,我就完全成了鼻涕横揩的小兄弟,谈诗论画,饮酒品茗,我只能站在一旁伺候,不是味儿呀!先仲兄两次游匡庐,都是他的朋友相邀,我当然不愿去,不如躲在家里称王称霸。”
      客人听了这段有趣的往事,脸上在笑,心中暗暗叫苦,这幅画没谱哪!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幅画我画。”
      “真的?!”客人喜出望外,老人一听不高兴了:“我张大千说话无戏言。”“哦,大师,真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是说没有去过庐山吗?”“画我心中的庐山!”老人口气分外干脆坚决。
      “形成于未画之先。”没有去过庐山的人,怎么画庐山?张大干历来认为:“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但要真正画出“心中的庐山”,绝非易事。更何况,这是一幅罕见的巨幅,三十六尺长,六尺高!它要由一个从未去过庐山、疾病缠身的老人完成,难!不少人为大千老人捏了把汗。
      老人自己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特地请来朋友沈苇窗,让其为自己搜集有关庐山的文字、照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做成详细的笔记。
      老人还翻阅了一些古籍和有关书籍,有意识地和一些去过庐山的人摆谈。渐渐地,庐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独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声的云,汹涌的云海,时聚时散的佛灯,直下三千尺的飞瀑……
      1981年7月7日,是张大千巨构《庐山图》的开笔吉日。
      老人装束一新,团花长袍东坡帽,白绸长裤青缎鞋。面带喜色,银髯飘拂,哈哈的笑声响彻画室内外。被特邀参加开笔礼的观礼嘉宾有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等。
      老人终于笑呵呵地起身了,他手指轻捻银髯,目光来回扫视着画料。片刻,他回过头来,双手抱拳,向观礼嘉宾一一致意:“大千献丑了。”
      他首先端起一个青花大水盘,里面盛着满满的墨汁,身体前倾,手肘自左至右,将墨汁缓缓向画料上泼去。嗬,开笔不用笔!乌黑的墨汁在绢料上慢慢浸润。它将变成高山,长出峰峦,吞吐万象。客人们都起身站在四周,看他如何创造一个新天地。
      大千执定大帚笔,依然谈笑风生。他以淡墨破出层次,勾定大框廓,然后,又以笔蘸水濡墨,以通气韵。他不像在作画,像在打一趟极富内养功的太极拳。他运动大帚笔,头、眼、颈,乃至四肢都在动,连嘴巴也在动,有板有眼地说:“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
      在画《庐山图》前先画几幅小画,是大千给自己订的规矩,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加以坚持。他说:“画我心中的庐山,整体在胸,局部却要边想边画,不可妄下一笔。”这幅画,犹如在阿里山上修一条盘山公路,工程浩大,不能偷工减料,整整一个多月,老人才着手在画上泼洒石青、石绿等色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大千说“我从未去过庐山”,既表现了他的诚实,也说明了他起初不愿意画庐山。
    B.《庐山图》的开笔之日,张大千装束一新,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表明他对作这幅画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他已成竹在胸。
    C.本传记通过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
    D.文章对张大千在开笔之日的绘画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突出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专注投入的精神态度。
    E.本文详细地再现了张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通过其绘制《庐山图》这一事件,表现了一代大师晚年的高风亮节。
    (2)文中详述了张大千没有去过庐山的原因,这段谈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写出了张大千先生晚年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大千作画的态度,对我们治学方面有怎样的启示?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射洪县自召开“讲党性、守纪律、强素质、促跨越”作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以来,部门行动快,氛围营造浓,形式载体多,系列活动开展得绘声绘色
    B.几十年来,铜川市人民防空人员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基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着眼于人民防空体系能力的建设,可谓栉风沐雨,处心积虑
    C.他说:“此次能够演出这部作品使我感到无上荣幸。相信我能从最好的导演和编剧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为了让这部电视剧成为一部好作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D.36岁的周坚4年前拥有净资产2000万欧元,如今,他却不名一文。据周先生称,这不是因为他经营不善,而是遇到了从未想到过的噩运。
◎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七模拟)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凡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可免费游览康百万庄园。
    B.最近,杭州市萧山公安分局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以TJ55、A288、WL15、YX86开头的新版假钞。这些假钞上都有水印、安全线、阴阳互补对印图案等伪造标志。
    C.经过多次测试完毕,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瓦良格号”预计在2012年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航母归属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日后将在南海服役。
    D.在这次访问日本期间,代表团与日本各界人士就中日民间交流与合作、中日地方多领域合作、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媒体的开发等话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曾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你将了解人类和猩猩在DNA分子组成上的差异,你也可以获悉世界人种的进化关系和迁徙途径。
    ①而生物界的种种迹象表明
    ②我们是与大猩猩具有共同祖先的灵长类动物
    ③神话告诉我们,上帝或女娲带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④又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小鼠在分子组成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⑤DNA结构的分析
    ⑥但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仍然有许多未知和疑惑
    A.③①②⑥⑤③
    B.③①②⑤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②⑥③⑤④
  • 将下列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①海底金属矿藏可能非常丰富,但目前无法接触;
    ②中国经济增长还需要其他海底自然资源;
    ③帮助勘探海底金属矿藏和其他海底自然资源是“蛟龙”号的主要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祥林嫂,你的门槛,如绳索,扼住生命的咽喉。鲁迅,您的杂文,如投枪,投向罪恶的心脏。苏轼,您的文赋,如春风,吹散内心的块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农民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坚持每天写作并反复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杂志社。可是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变成铅字,他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未收到。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一封退稿信,那是他多年来坚持投稿的刊物的一位总编寄来的。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很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直沉迷于作家梦的他幡然大悟,毅然放弃写作,凭借十年如一日的书写,再加上日后的勤奋练习,终于成为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